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呼和浩特坚持“人才强市” 育成梧桐树 引得凤凰来

田园 王雨

2012年10月12日12:51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内蒙古晟纳吉光伏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俭博士,主攻半导体单晶生产技术,是硅材料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专家。公司的规模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15位,而其生产硅片的太阳能转化率在全国同类产品中最高,达到了23%。最让周俭骄傲的是,公司是中国唯一一家能给美国提供23%转化率硅片的公司。“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产业”,周俭博士是首府“人才强市”的成功案例之一。

近两年,呼和浩特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1008人,其中柔性引进两院院士12名及博士研究生95人、硕士研究生381人,其他高层次人才521人。全市共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47人,“333人才引进工程”首席专家3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7人,呼和浩特市拔尖人才74人。此外呼市每年还通过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外籍专家,截至目前我市在册外籍专家共计79人。不论是人才引进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较往年有大幅提升。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人才总量近35万人,约占我市总人口13.4%。其中,党政人才1.2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1.5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4.5万人,技能人才12.8万人,农村实用人才5万人。

这么多人才如何被吸引和聚拢到首府?除了产业集聚发展使然之外,更多靠的是政府为诚心实意留才而制定的各种政策措施和细致周到的服务,让高层次人才能够在首府安心生活、工作,实现创业梦想。

在呼和浩特市人才引进政策中规定,“凡属高新技术、支柱产业、重点工程、新兴产业、城市建设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凡符合呼和浩特市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均可引进。引进方式要“灵活多样”,以调动、借用、聘用、兼职、项目合作等方式来呼市企事业单位工作,或者创办、承包、租赁各种经济实体和科研机构,或以自己的专利、技术、资金向企业入股等。

育成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搭建“一园三站” 人才引进平台。呼和浩特市先后建立了“中国·呼和浩特留学人员创业园”、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蒙牛集团公司、金河集团实业有限公司三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还建立了蒙牛澳亚示范牧场等4家自治区级“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与我市产业特色十分吻合,他们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力军。

(责任编辑:王栋)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