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新徽派繪畫”富有實效的探索者——諸家談林存安的國畫創作
編者按:林存安的社會身份是多重的,但貫穿他生活、工作與創作的是他對古今中外優秀文化藝術的廣征博取與潛心修煉。在他看來,品高才能格高。這是他做人處事、從政為藝的人生支點,也是他的中國畫在格調與品位上不同於當下視覺化流風的內因。他以“業余畫家”的身份,數十年如一日,在漸江、梅清、查士標、黃賓虹、賴少其、懶悟開辟的“新安畫派”、“新徽派繪畫”道路上辛勤耕耘,艱難前行,做出了令“專業畫家”矚目的成績,他的作品已成為“新徽派繪畫”富有探索實效的生動篇章。
林存安在書畫領域多年潛心鑽研,用力之勤,探索之深,素為業內同仁稱道——
劉大為(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世界美術家協會主席):
林存安是一位修養全面的中國畫家。說他有修養,是因為他的畫裡有書卷氣,有筆墨,有氣韻,有生活……在他的畫裡,筆的法度和墨的韻味是十分講究的。
高佔祥(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
每每想到在黨內,在從事宣傳文化領導工作的同志之中,你恐怕是極為特殊的,也是極其讓人敬佩和羨慕的一位。因為你能那樣自覺,那樣堅持,將學習、領悟、創作中國畫作為你的課業,日復一日攻習中華文化且獲得今日的不同非凡。
馮遠(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中國美協副主席):
這些年存安先生的作品大有長進,不管是巨幅山水畫,還是精到的小品,都表達了他對藝術的追求。在進行藝術創作的同時,林存安要求自己立品、立情、立意、立法,他的畫作展現了山水靈氣,他的筆墨傳達出景外之景、味外之致,進而形成了凝重、深朴、古雅、淡定的筆墨韻致,以及以藝載道、以人為本的思想靈光。
邵大箴(中央美院教授、美術理論家):
林存安對新安畫派和黃賓虹的研究都是非常深入的,看到他的畫非常感動,他的大畫有一部分相當好,他的水墨花鳥畫也非常好,小幅畫給人的感覺是非常有筆墨趣味、有情調。我覺得林存安不簡單,他都是利用業余時間動筆,這種精神值得佩服。他對中國繪畫、書法的理解非常深,寫的文章也很有學術水平,說明他的藝術修養和藝術悟性非常高。林存安總是很謙虛地說,自己是業余畫家。實際上他畫的畫不業余,當然,畫“文人畫”中有很多是業余畫家,但林存安畫得相當專業,在這樣的基礎上往前推進和開拓,一定會有廣闊的前途。
程大利(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人民美術出版社原總編輯):
從歷史上看,對“文人畫”畫家來說,他的本職工作和意識向往有時不免出現沖突,而高手往往能夠將其統一,董其昌就做到了,存安也做到了。林存安的畫最可貴的地方是貼近了中國山水畫最本質的東西,就是大自然中最寧靜的那一部分,那種遠離喧囂、遠離功利和遠離效率,當然離錢也遠一點的東西。我在存安的畫上看到了這樣的東西,這是中國山水畫傳統中非常寶貴的內容,是心靈深處的追求。
王鏞(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我覺得林存安先生的山水花鳥畫是追求精神家園寧靜的范例,這是我對他畫作的總體評價。靜確實是中國畫的精髓,中國古典繪畫流傳過來的,表現人物繪畫也是以靜為主,這可能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表現。黃賓虹也是講“內美靜中參”,前幾年畫壇流行“黃賓虹熱”,比較重視表面的筆墨技法,相對來說忽視“靜氣”為主的內美。而林存安先生也追求筆墨,但更重視內美,重視詩書畫的全面修養。我覺得他學黃賓虹富有理性,注意取舍,現當代很多山水畫家學黃賓虹,太黑、太密,看多了就覺得單調。林存安先生的山水畫卻沒有這個毛病,感到比較透氣,虛實處理比較到位。再一方面,林存安的詩書畫修養比較全面,且配合得當,從而很好地提升了他繪畫的境界。
趙力忠(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林先生長期生長在安徽,如果說學習“新安畫派”,他是學到根上去了。他學到了“新安畫派”最重要一點,就是靜,中國畫整體的精髓也是靜。我感到林存安的靜不僅表現在畫面上,尤其表現在心境上,特別是心態上。前幾年,許多山水畫家都學黃賓虹,特別關注他的形式、筆墨等等,有位學者很有眼光地提出,學習黃賓虹,首先應學習他的心態,黃先生是把畫作為藝術,作為理想寄托,而不是畫面本身。林存安學習黃賓虹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舍掉了細枝末節,抓到了“靜”這一黃氏精髓、“新安畫派” 精髓,也是中國畫的精髓。因為中國畫的精神,總是通過它在各時期的代表畫家的作品去不斷展示的。
楊曉陽(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院長):
多年來,林存安先生在繁忙的領導崗位、繁忙的工作之余,堅持潛心研究中國畫,從來沒有放棄過、間斷過。從歷史上看,中國的大畫家往往是政治家,這個現象非常突出。西方的大畫家則往往是科學家,像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是科學支撐著西方美術的發展。而從古到今,中國人講“功夫在畫外”,中國的藝術家往往是有政治抱負的,講修身齊家,最后是為了治國平天下。在林存安先生身上,就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人的政治責任感,在他政治生涯的全過程中間,伴隨著他全面修養的同步跟進,他對於文學、對於哲學、對於歷史,對於文化、對於美術的修養,伴隨著他的政治生涯不斷地提高。今天,展廳內繪畫呈現出的氣息,充滿了中國哲學的辯証法,充滿了中和之氣,這是一種非常中庸、平和、和諧的藝術,這種藝術很值得我們當下的藝術家和藝術界重視。
田黎明(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存安先生是一位學者型的中國畫家。他的畫沒有躁動之氣,他的作品呈現雄厚的方正之美,他的展覽反映了他這些年來對於傳統文化的修為和中國畫的修為。存安先生畫展的題目命名為“澄懷味象”,“澄懷味象”是中國畫非常重要的品評標准,不僅是繪畫標准,也是做人的標准。
陳傳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看了林存安先生的畫后很吃驚,感覺確實很好。凡是好畫必定有兩條標准:第一條是功力;第二點是清氣。而在林存安的畫裡,我覺得既有“清氣”,也有“功力”。
朱虹子(中國藝術報副社長、著名批評家):
林存安注重情操修養,走的是一條長期積累修為的路。而對於情操和個人修為的堅守,恰是當代文化比較缺少的部分。林存安看得很清楚,親身體驗這樣的功課,並作出了這樣的成績,看后讓人感到非常了不起。另一較深的感受是,他雖然學了黃賓虹、賴少其,但同時注重寫生和感受,整個圖形有自己的特色。我相信他的生命感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步增長,不斷攀上新的高峰。
尚輝(藝術史學博士):
林存安的山水畫能夠在當代山水畫壇別開生面,便在於他始終奉行不斷深入傳統與不斷感受自然並行不悖的山水畫創作之路。林存安的山水畫無疑也接受了近現代徽派大師名家如黃賓虹、賴少其、懶悟等人的影響,將黃賓虹渾厚華滋的濕筆宿墨和賴少其凝如苦鐵的枯筆焦墨相融合,並參以戴本孝的沉郁堅實、梅清的疏雅淡逸和懶悟的虛靜蒼茫,從而形成了自己凝重渾朴、古雅淡逸的筆墨韻致。而這種筆墨意蘊又灌注了他自己對於自然丘壑的感悟與現代生活的審美體驗,因而這種凝重渾朴、古雅淡逸的筆墨,也便表達了清新恬靜的現代心理訴求與當代文化對於人類與自然和諧關系的一種新的體認。
劉龍庭(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書畫》副主編):
林存安的作品有“三氣”。第一比較大氣,不管是大畫,還是小畫,都有渾厚蒼茫之氣;第二是文氣;第三是靈氣。他沒有受過中央美術學院訓練,反而使他更靠近古典文學的傳統。我特別喜歡他的小畫,感覺包括了他的平常積累、修養和創作狀態。比如,林先生的書法就達到一定水平;他的黃山寫實丘壑也很吸引人,畫黃山最大的特點是把大塊石頭帶到畫面上,黃山的石頭不瑣碎,林存安發現並很好地將其表現出來了。他的山水畫點很好,表現了山水畫的蒼茫、渾厚和深遠。
薛永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林存安自稱業余,但有專業的高度。從他對“新安畫派”的研究,他的創作實踐,他的知識結構來看,已經超越了他的實際年齡,表現出更加成熟、豐厚的修養。他的畫畫得很好,過去可能得益於師造化。但大自然本身就是既千變萬化,又多樣統一的,這跟丘壑和筆墨都有關系,既可以用具象表現,也可以用抽象表現。我倒是覺得,為了使林先生的藝術進一步發展,達到最后高度的成熟,他還要研究自己的筆墨,考慮在非常熟練的圖式之間怎麼進一步突破的問題,更加注意強化個性。林先生在打通古今方面,已做了許多富有成效的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