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9日11: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浙江諸葛八卦村鐘池
瀏陽沈家大屋
山西洞八嶺村、浙江諸葛八卦村、廣東圍龍屋群落……這些耳熟能詳的古村落以其美術、建筑、民俗上的獨特價值,被譽為“藏在深閨中的瑰寶”。然而在國務院參事、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眼中,很多這樣的活“古書”還來不及翻閱就已經消亡了。
馮驥才近日透露,目前全國230萬個村庄中,依舊保存與自然相融合的有規劃的村落、代表性民居、經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村落兩三千座,而在2005年還約有5000個,7年消失近一半。
古村落形神不在
湖南瀏陽龍伏鎮新開村的佔地面積近萬余平方米的沈家大屋,是晚清南方民居標本。如今,昔日氣勢恢宏的老屋滿目瘡痍,精美的木雕褪了色,牆壁上的大洞十分醒目,往日的居民也早已搬走。
像沈家大屋這樣,因村落居民遷居新房、舊房無人理會而被自然毀壞的情況不在少數。
我國現有保護比較完好的古代袖珍城堡——山西省張壁古堡中,村民們面臨告別故土的情形。張壁古堡村外投資1億元建設的古堡新村工程已接近收尾,搬遷工作將展開。還有類似不少村落,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被人為“掏空”,成為沒有原住居民的“空心村”。
“評價一個村落是不是古村落,不是看仿古建筑多麼完整,而要看其幾百年來的空間尺度和文化肌理是否存在,如街道、河流的分布等,是構成村落生活的關鍵因素,村落的靈魂就在這裡。”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朱曉陽告訴記者,“人”是古村落一個重要元素,“空心村”、異地重建都是對古村落文化的破壞。
新農村與古村落不矛盾
自來水、有線電視、電腦、交通指示牌、餐館、停車場……城鎮化的潮流中,古村落中人們的生活也不再單調。
據悉,我國城鎮化率已提高至51.3%,已全面進入“城市包圍農村”的時代。
旅游開發、新農村建設一定會造成對古村落的破壞嗎?在羅德胤看來,新農村建設與古村落保護並不矛盾,現代元素進入古村落,對滿足村民的基本生活條件來說,是有必要的。
“現代元素隻要採用適當的方式進入,不會對村落的景觀及整體狀況產生根本性的影響。”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系副教授羅德胤認為,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可以通過成熟的技術“藏著掖著”進入古村落,比如掩在地下、埋在牆裡……
羅德胤強調,保護古村落的核心出發點是保存歷史信息。因此對於不同的古村落,保護與改造的方法不盡相同。“拿‘要致富、先修路’來說,如果把土路改為水泥路是方便居民的好事,不會對古村落造成破壞,但如果將石板路、卵石路以及青磚木牆這些記載歷史、反映當時當地建筑技術的載體,改成水泥路、水泥牆,就是對古村落的極大破壞。”
留住古村落靈魂
“讓居民住在古村裡,才是最好的保護。”中國國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柳忠勤表示。
朱曉陽也認為,在保護和改造古村落時,保持現代元素與傳統元素的有機結合,給予居住在村落的居民更多的選擇權,才是古村落正確的規劃思路。
專家們達成了共識:古村落的保護必須是整體性的,這意味著不僅要保護建筑,還要保護其中傳統文化,如家庭組成、生態環境、謀生手段、手工工藝等。
目前,古村落的消失已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今年4月,住建部和文化部等聯合發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工程”,打算先全面摸清傳統村落的家底,再實施一對一保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