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林存安的國畫作品,總被一種氣質感動,總被一種品質震撼。
何謂 “格調”?我想,這種品質即是“格”,這種氣質便是“調”。其作品中的那份大氣、文氣和靈氣,正是無數藝術家孜孜以求,一心向往的境界。因為,這層境界決定了作品的高格大調。
讀畫如對話,或輕鬆,或肅然,恍覺光影明滅,游弋於歷史與現實之間,行走在歡樂和沉重的邊緣。
所謂厚積薄發也好,厚重如山也罷,說的是一種文化底蘊。在他的山水畫裡,我感受到了這種厚度:山的層次與起伏,鬆的枯冷與蒼勁,雲的神秘與飄逸,勾勒出人與自然的一種必然。細細讀來,更是欲伸手、欲涉足。
林存安之山水,顯於靜,蘊於動,藏於靈。歸根到底,畫如其人。“新安畫派”提倡畫家的人品和氣節,繪畫風格趨於枯淡幽冷,具有鮮明的士人逸品格調。林存安的國畫,也當屬他人生與性格的寫照,一如他筆端的語言:無為而治,大音希聲。
一
認識林存安,先識其畫,師法自然,傳情天成。論畫道,他將黃賓虹渾厚華滋的濕筆宿墨和賴少其凝如苦鐵的枯筆焦墨相融合,並參以戴本孝的沉郁堅實、梅清的疏雅淡逸和懶悟的虛靜蒼茫,從而形成了自己凝重渾朴、古雅淡逸的筆墨韻致。而這種筆墨意蘊又貫注了他自己對於自然丘壑的感悟與現代生活的審美體驗,因而這種凝重渾朴、古雅淡逸的筆墨,也便表達了清新恬靜的現代心理訴求與當代文化對於人類與自然和諧關系的一種新的體認。
深知國學底蘊是中國畫的基礎和前提,林存安幼小即在母親的教導下苦習書法。臨楷書、行書三十余載,奠定了他較好的筆墨功夫。因此,在他的國畫作品裡,筆的法度和墨的韻味是十分講究的。他成長於皖西大別山麓。家鄉勝地煙雲,四時聚秀,景色清嘉,氣卷萬山,視聽所至乃知其美盡通畫意,激蕩著少年林存安,也成就了今日大家林存安。
皖地深厚的文化底蘊賦予了林存安創作的靈感。他將人文水墨和鄉土詩境集合於一處,他的藝術道路是既不追尋新潮,也不囿於傳統的表現模式。他試圖在筆墨與心靈自然契合過程中,追求具有現代形感的視覺語言,將繪畫作為體悟人生抒寫心性的一種生活方式。他追求的是淳厚自然、朴實無華的美學境界。或許如此,他的畫面流露出一種舒緩輕鬆的氣息。
作為當代徽派山水畫傳承人,林存安長期研究中國山水畫歷史,飽覽魏晉南北朝和隋唐畫作,熟讀五代宋元美術,盡閱明清與當代山水畫作品的精神內涵。在把握傳統山水畫筆墨意蘊的基礎上,他著力發掘中國畫的哲學境象和人文精神。
林存安試圖能過傳統審美意念與現代審美形式的有機結合完成悟道的過程。他的作品並非對自然景物的摹寫,意象只是他表現清逸、寧靜、幽遠心境的載體。從立意構圖、形象取舍、造型方式到用線、著色、使墨,畫家都進行了全方位的探求,個性化語言由此而確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