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一個人對著山很有趣,這是人與自然的交流,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在心中沉澱之后再用自己的筆呈現自然,這是件愜意的事情。”說起在外寫生的感受,林存安頗有感觸。
他七上黃山,走遍皖地的山山水水,用自己對於自然丘壑的真實感受去印証古人筆墨,從中領悟新安畫派諸家對於自然丘壑的取舍與有選擇的表現。他從臨摹入手,學得傳統山水畫的筆意墨蘊和古雅沉靜的境界與格調,而反對食古不化,唯筆墨而筆墨。他從感受丘壑的真實性入手,而不斷調校自我感受與古人筆墨的異同。他反對西畫式的對景寫生,力避隻畫眼中所見而忽略了對於感受真實性的概括與凸顯。在他的創作實踐過程中,他更注重對於自然山水感受真實性的捕捉,並通過觀察與默記,用筆意墨蘊逐漸顯影涵養於胸次的丘壑與意境。
他認為,天地間大氣流通,萬物始有生氣。繪畫氣貫筆墨,才是活筆活墨。筆以氣運,如同行雲流水。他的山水畫通篇注重一個“動”字,筆動、墨動、色動,動中有靜,靜中生情,情中入境,在流動中產生節奏,在節奏中形成韻律,樹與樹顧盼生意,石與山相互照應。畫中的每一個元素有情有意、有血有肉,富有生命。畫中的意境,因覽宇宙之寶藏,窮天地之生機,渾然天成,氣韻自生。
林存安稟承“新安畫派”傳統,非常注重創作中的品格和格調問題,美術評論家們認為,他將畫視作自己人生與性格的寫照,“人畫合一”,品彰格高。
考量林存安的國畫作品,無疑屬於“文人畫”范疇。他也像前輩文人畫家一樣,畫山水、梅花這些傳統題材,但作品中體現出的精神意識,卻有著與前輩大師迥然有異的嶄新境界。他的作品尚簡淡、重雅韻,又盡力發揮詩文和書法別具一格的作用,使畫中藝術形象所蘊蓄的思想感情和美學情趣,在詩、書、畫珠聯璧合的統一中得到鮮明呈現。譬如:他的梅花淡墨寫枝,濃墨點蕊,生趣盎然,韻味動人,絢爛之極歸於淡雅;他的山水表現出了蒼茫、渾厚和深遠。
三
林存安先生“性謙和,善與人交,賓無貴賤,待之若一”。他俊爽睿智,素有進取之心。巍巍大別山賦予他的不僅是博大,堅韌,豐富和深沉,還在賦予了先生朴實與無華。
有人說,他從現實的山水中走出,又邁進了精神的山水境界,一件件藝術作品壘墊起創造心路,一步步登上神聖的藝術殿堂。而我認為,他正是在現實與理想的虛實中寫意了人生。
“不學傳統,畫則無根;沒有生活,畫則無情;如無創新,畫則無魂。”多年來,林存安總是這樣要求自己。正因如此,近些年來,其作品才得以在德國、美國、日本和中國香港、台灣等地展出,並屢屢獲獎。
他為官從政,卻在山水畫中找尋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身為合肥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的林存安,在為現實社會服務的同時,又努力通過智慧和才情建構了另外一個理想的境界——筆墨世界。
可以說,在積極入世精神與淡定、抱玄守真的生活態度間,林存安找到了一種平衡。
他用品質和氣質在宣紙上掀起的波瀾,定會壯闊而遼遠……(文/郭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