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2日10:31 來源:《齊魯晚報》 手機看新聞
資料片
資料片
資料片
中國銀聯數據顯示,在剛剛過去的8天“超級黃金周”中,中國銀聯持卡人在境外交易額同比增長33%,部分國家和地區銀聯卡交易額呈數倍增長。當不少人還津津樂道中國的“血拼族”制造出“歐美黃金周”時,一則新聞破壞了這種美妙的感覺:法國奢侈品品牌Zadig&Voltaire宣布拒絕接待中國顧客。在時尚的外衣下,國人開始審視自己對奢侈品的熱情,對奢侈品日趨理性的態度反映著商業的本質和對品牌消費的量變到質變。
在巴黎LV排隊的99%是中國人
從歐洲回國二十多天了,濟南市民王女士依舊沉浸在滿足感中。她此行收獲頗豐,一個普拉達包,一個LV包,外加一套雅詩蘭黛化妝品。和國內的價格相比,省去了小一萬元人民幣。朋友在QQ上詢問她此行的感受,她心情愉悅地在電腦上敲出了幾個字,“買了2隻包子。”
在巴黎春天,王女士完全沒有陌生的感覺,所到之處都是同胞熟悉的面孔。在排隊三小時買包的時間裡,王女士絲毫沒覺得無聊,用她的話說,排隊的99%是中國人。
王女士並不是唯一的奢侈品愛好者。中國銀聯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剛剛過去的8天“超級黃金周”中,中國銀聯持卡人在境外交易額同比增長33%,部分國家和地區銀聯卡交易額呈數倍增長。
強大的購買力,使歐美商界將中國游客視為“救星”。記者曾在巴黎春天裡見到,凡是中國人喜歡的奢侈品品牌專櫃上,都配備一名會中文的華裔銷售人員。就連威尼斯的百貨店為了吸引中國人購物,都在店門口貼上了“釣魚島是中國的”字條。
中國人對奢侈品的消費卻固執地表現出了強烈的“中國特色”。他們似乎隻在服飾、化妝品、手表等個人用品上扎堆“趕集”,對於國際上奢侈品中的藝術品、高級旅館、房屋、汽車、合家旅游等興趣缺乏,豪華的法國大餐更提不起他們的胃口。
有數據顯示,世界上奢侈品消費的平均水平是用自己財富的4%左右去購買,而在中國,用40%甚至更多的比例去消費的情況屢見不鮮。從社會的財富佔有規律來說,40歲到60歲的中老年人才是奢侈品消費的主體。但是73%的中國奢侈品消費者不滿45歲,45%的奢侈品消費者年齡在18歲至34歲之間。
“禮品化”的傾向無疑是中國人情社會的真實寫照。雖然“提著空箱子出境血拼”似乎已成了中國人出國游的最大特色,但跟日本消費者相比,中國消費者的名牌商品回國內轉手率極高。中旅導游梅先生說,中國游客買的東西有的送禮,有的是幫朋友代購,真正自用的,也許隻有三分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