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15:56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高富帥嗎?”曾幾何時,這還是網上一句帶有惡搞意味的稱謂,或是大學畢業前男女生的相互調侃,現在已經成了日常用語的熱門詞匯。
如果望文生義,“高富帥”分別代指男人的身高、財富和相貌,就是一個“個高、有錢、又長得好看”的男人。中國的語言文字比較豐富,表意也多姿多彩。如果只是坊間的搞笑,一笑了之,也不必較真。但事實上,“地位高、票子多、長得帥”,已成為一種“偶像”的價值尺度,超出了一般意義上“女生”如何找一個“好男生”的范疇,正得到社會的普遍接受和使用,其顯現的,正是一個社會對“權貴、金錢、表相”的“尖叫”。
其實,任何“認可、贊許、趨同、追捧”背后,都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反映。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的“偶像觀”有著明顯的不同。戰爭年代,“李雲龍”是人們心目中的偶像,知識女性、大家閨秀紛紛將其作為擇偶的標准,人們崇尚的是“橫刀立馬、敢於亮劍”的英雄氣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雷鋒是人們心目中的榜樣,“全國學人民解放軍”,行走在大街上的解放軍叔叔很有回頭率,人們崇尚的是“一心為公、助人為樂”的道德精神。改革開放初期,大學生是人們心目中的天之驕子,挑燈夜讀,投身高考,人們崇尚的是“弘揚文化、振興中華”的知識力量。不言而喻,后來,很多“舶來品”走向了前台,現實版的成功神話風靡,原本的價值與我們漸行漸遠。
當然,我們不是一成不變的守舊主義者。但是,如果這種“高”異化為“官本位”,或類推為對權力的崇拜,萬般皆下品,唯有官位高,就可能引導更多的人唯“仕途”而舉﹔如果這種“富”,異化為票子多,有錢就是人上人,有錢能使鬼推磨,人人唯利是圖,拜金主義,“寧可坐在寶馬車裡哭,不願坐在自行車上笑”,就可能使更多的人淪為金錢的奴隸﹔而如果這種“帥”異化為就是“要好看”,隻看外表,以貌取人,甚至把長得“不夠到位”的人拒之於擇偶甚至就業的門外,形成形象歧視,就可能使更多的人隻重面相,而忽略心靈。
由此看,偶像觀的變遷並不可怕,令人擔憂的是反映其中的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變化。偶像標准是社會行為的坐標和導向,在一個急劇變遷的社會裡,重視民眾主流價值觀的建設,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讓人“德智美”全面發展,遠比隻要“高富帥”重要,而且更重視了人的本質和內涵。看“高下”,要側重看其品質是否高尚,而不是隻看其身高或地位﹔看“富窮”,要側重看其為社會創造了多少財富,而不是隻看其個人掙了多少金錢﹔看“帥丑”,要看其性格、情感和才干,而不只是看身材和樣貌。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導向,克服浮躁、膚淺的不良風氣,讓最高價值在人們的日常理念中落實。(完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