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雲概念被濫用抑或大趨勢:安全性和耗能存爭議【2】

2012年02月16日10:47    來源:《北京晨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觀點

 

被濫用抑或大趨勢

“雲需要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對單點的支撐,就像供水,水龍頭和水管相連,用戶打開水龍頭就能獲得水。雲中的資源對使用者而言應該可以無限擴展,隨時獲取,按需使用,按使用付費。但是現在很多企業剛剛弄了一滴水,就給他套上雲的帽子,這是不現實的。”帕勒咨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昨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更多的企業是將雲當成了產品增值的工具,但是卻並沒有給用戶帶來真正的雲體驗,概念被濫用了。以電視產品為例,現在很多國內推出的雲電視,其實就是一台普通電視機加上一台電腦,最多是兩年前互聯網電視的升級。有的“雲電視”隻支持內置的幾個網頁,並不能像家用電腦那樣暢游無限的互聯網,有的上網模式還是手機上網模式。

庫巴網副總裁彭亮同樣對於市場上的雲產品並不看好,“雲的實現需要大量帶寬、服務器集群技術,對於制造廠商而言,是很大的挑戰。”目前國內的網絡現狀是家庭網絡寬帶並未普及,大多在2M-4M之間,甚至更小,網絡環境也不夠穩定,這些都會大大影響用戶實際的使用感受,制約了終端相關產品的發展。

不過,創維集團副總裁楊東文有著更樂觀的看法。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楊東文表示,雲產品市場確實存在一定泡沫,但也不用看得太重,“大家的方向沒有錯,雲是大勢所趨,企業積極介入,反過來也會推動網絡寬帶等環境的發展。”

問題

 

安全性和耗能存爭議

雲計算已經成為全球未來信息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隨著各國都認真研究雲計算將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模式帶來的變革,部署國家戰略,中國也正在推動雲從概念走向應用。

我國目前已經確定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五個城市作為國內先行開展雲計算創新發展的試點示范城市。預計2015年全國“雲計算”產業鏈規模可能達到7500億至一萬億元人民幣,有望佔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15%以上的產值規模。

不過,雲計算也並非如此完美。

關於安全性的討論從來沒有停止過。用戶對於雲服務安全性心存疑慮,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資料、數據、商業秘密在“雲”中都放在了哪裡,哪些人會非法獲取他們,如果丟失了,應該去哪裡找回,誰來承擔責任。解決這些問題,涉及到公信力、制度、技術、法律甚至監管等多個層面的復雜問題。

對於中國而言,也許還有一個更加嚴峻的考驗。

曾有統計稱,一台雲計算服務器一年大概消耗5000元的電費,如果建設一個100萬台機器的雲計算中心,光是電費就要50億元,這在能源緊張的中國,顯然是一個大問題。

在美國,谷歌等一些雲計算的引領公司,已經進入了能源領域,除了發展綠色能源,他們入股能源公司,以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能源供應。“但是,在中國,政策還沒有開放到這種程度。”一位雲平台服務商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

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雲計算可以節省大量企業的硬件成本和軟件成本,而雲計算服務器所耗費的能源應該不會多於大量企業節省的能源。

  ■思辨

 

到底什麼是“雲”?

互聯網發展的早期,技術人員都習慣把互聯網畫成一朵“雲”,簡化了技術細節和復雜機制,討論新技術的時候才能更方便。技術員的小浪漫,在多年以后被賦予了重大意義,“雲”如今已經成了最炙手可熱的詞匯。

什麼是“雲”?有個不算嚴謹,但野心勃勃的解釋:把一切都拿到網絡上,再從網絡上得到一切。“雲”就是網絡。

簡單地說,雲計算是一種基於因特網的超級計算模式。在遠程的數據中心,幾萬甚至幾千萬台電腦和服務器連接成一片,依靠集體智慧,扮演著“超級計算機”的角色。用戶則通過電腦、筆記本、手機等方式接入數據中心,按各自的需求進行存儲、運算。

你也許對此並不陌生,我們有時會把文件和照片上傳到電子郵箱,讓網絡替我們保管而解放出我們的硬盤。是的,這正是雲理論的小小應用,隻不過,強大無比的“雲”能做的遠遠不止這些。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曾用“錢庄和銀行”來打比方:最早人們只是把錢放在枕頭底下,后來有了錢庄,很安全,不過兌現起來比較麻煩。現在發展到可以從任何一個銀行網點取錢,甚至通過ATM(自動櫃員機)就可實現。既然互聯網上有每秒超過10萬億次的運算能力,讓我們予取予求,電腦主機也許可以消失了,手機、汽車、電視、手表同樣能夠上網,你所需要的只是一塊屏幕。

也有人認為,雲將共享的軟硬件資源和信息按需提供給用戶,整個運行方式更像電網,從古老的單台發電機模式轉向了電廠集中供電的模式,計算能力也可以作為一種商品進行流通,就像煤氣、水電一樣,取用方便,費用低廉。這也許將改變科技世界的游戲規則。

關於“雲”的想象還有很多,不過,它們正在變為現實,還是將成為“神話”?

 

■回顧

 

這片“雲”是怎樣形成的?

——以谷歌為例

聽上去玄而又玄的“雲”,在谷歌著名的“20%時間”裡第一次現出了形狀。“20%時間”是谷歌分配給員工用於獨立開發項目的時間,他們可以在這段時間裡干自己感興趣的事。2006年秋天,工程師比希利亞在谷歌董事長施密特支持下推出谷歌的新戰略“雲”計劃,雛形正是其在20%時間裡推進的項目“谷歌 101”。

那時候,一出大學就進了谷歌的比希利亞每天都要搭班車長途跋涉到谷歌,進行10小時的搜索運算法則的編寫工作。然而,他真正的想法卻是回到學校和他的導師一起工作。比希利亞為此申請在他的母校啟動一門課程,引導學生們按照谷歌的思維編程開發,學會如何處理浩如煙海的數據。

這可能僅僅會成為一個教育項目,但是,市場關系和科技環境的變化,似乎已經預示著比希利亞已經站在了一個未來科技“燈塔”的腳下。

當時,幾乎在每個領域,大量數據簡直要把科學家們淹沒了。絕大多數科學家缺少設備來存儲和篩檢他們。比希利亞認為,行業的思維已經改變了,互聯網上的數據量將以千倍的速度增長,原來的計算模式甚至數據中心都難以為繼。而當大規模的計算機形成集群時,其檢索答案或指令的速度將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台單機。

誰擁有更為龐大的數據規模,並且能駕馭他們,誰就可以提供更廣更深的信息服務,而相比之下,軟件和硬件的影響在縮小。

比希利亞開始建立他的計算機及群組。他先斬后奏,購買了價位適中的40台計算機群組,發出訂單后才開始考慮如何為這些服務器付錢。幸運的是,當他拿著一大筆賬單去找經理們批准時,沒人反對。

李開復此后曾說,谷歌開發了新的技術,買最爛的電腦,最便宜的服務器,也照樣飛到了“雲端”。畢竟,按一台高檔服務器4萬美元算,要買幾十萬台的話連谷歌都會破產。成本的壓縮讓這種服務器集群為核心的技術走向現實成為了可能。

以谷歌設備為核心的“雲計算”完全符合由該公司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和拉裡·佩奇10年前提出的遠大構想:“構建起跨越全世界的信息,供人們隨時隨地訪問。”

現在,科技巨頭們都已經擠進了“雲”的世界。英業達、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戴爾、惠普、亞馬遜等公司,將IT系統、數據庫等基礎設備整合起來,分隔成不同的空間供企業租用。谷歌、微軟、蘋果、雅虎們則打造程序開發平台與操作系統平台,讓開發人員可以通過網絡撰寫程序,一般消費者可以在上面執行程序。

(責任編輯:羅俊)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