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辛亥百年激蕩海峽文思

2011年11月28日09: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楊 麗攝

    在國務院台辦的支持指導下,由人民日報海外版、台灣《旺報》、人民網、中國台灣網聯合舉辦的“辛亥百年與兩岸關系”征文活動,在完成了征集、評選工作后,近日又舉行了熱烈的頒獎儀式。一次征文活動,串聯起海內外文友的熱情,令人感奮。

  “辛亥百年與兩岸關系”征文活動,海內外互動、兩岸聯動、報網聯動,合辦媒體發揮各自的優勢征集文章,共收到海內外來稿600多篇。許多文章文採、觀點俱優,在報、網發表后被許多網站轉載,反響熱烈。大批優質的來稿,讓編輯組的同仁們愛不釋手,經過一層層的篩選,推薦給各報網公開發表的作品共100篇。從中又進行評選,最后由專家投票,產生了各個獎項,所以說,獲獎憑的是實力。

  紀念辛亥革命100年,是重溫歷史、邁向未來的一次契機,而辛亥革命又是兩岸同胞共同為之奮斗過的歷史,開展紀念活動,有利於促進兩岸和平發展。 

  各主辦單位非常重視這次征文。人民日報海外版把開篇文章發表在頭版。隨著紀念活動漸入高潮,3次用整版篇幅刊登征文。人民網、中國台灣網開辟了專題和板塊,推出專門的征文作品展示頁面。在紀念辛亥百年臨近高潮期間,征文的這組文章以其來源廣泛、風格多樣、觀點獨特而成為亮點,有幾十篇文章被推薦在網站的主頁,有的引起網友跟帖熱議。 

  參與征文的作者,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陸最多,台灣次之。年齡最大的已過九旬,最小的是高中生。他們之所以滿懷熱情參與征文,主要是因為自己有觀點、有情感要表達,反映了當前台灣問題在全球華人中仍有巨大的關注度。有的作者身世特殊,如香港地區全國政協委員胡葆琳的父親胡靖安先生,曾任大元帥府衛士、蔣介石侍從室副主任,孫中山曾兩次給他題詞。北京作者林泉,其父是林少英,民國初年與連戰的祖父連雅堂,從日據下的台灣輾轉來到北京,恢復中國籍,故事感人。這些作者充滿真情實感的文章,使一段段塵封的往事重新鮮活起來,歷史、現實和未來串聯在一起了。

  這些文章以具體事例說明辛亥百年與兩岸關系的現實意義,講述海峽兩岸的故事和觀點,反映兩岸關系取得的成果和經驗,傳播兩岸和平發展的主張。有的作者還走訪遺址,訪談辛亥革命人物后代,行文情真意切,處處體現了對重大歷史事件的關注,和對發展兩岸關系的關心、關切。其拳拳之心,躍然紙上。

  不少投稿直抒己見,議論風生,其觀點和提問引人思考。例如:革命為何發生在1911年?辛亥百年,我們最感念的是什麼?兩岸應怎樣珍惜辛亥革命所象征的共同基礎,氣度恢宏地眺望將來? 

  這次征文還體現了可貴的融通精神。來自天涯海角的作者身份各異、觀點不同,應征文章在歷史觀上有一定差異,這是正常的,但無論作者身居何處,屬於哪一個政黨,都高度認同辛亥革命的重大意義,總是在求同存異,以至於求同化異。不少作者在用心尋找海峽兩岸的共同點、交集點。我們紀念辛亥百年,就是要銘記歷史,珍惜歷史,以共同的歷史記憶來增進兩岸之間的互信。這是十分可貴的。

  紀念辛亥百年兩岸征文活動,串連起來的不僅是歷史,更以文會友,增進了情誼,促進了兩岸文化交流。人民日報海外版等新聞媒體,具有海內外讀者作者廣泛、有一批熟悉台情(或了解大陸)的編輯記者的優勢,我們願繼續努力,多做有利於兩岸“文通”的事情,傳播兩岸信息,激蕩海峽文思,在兩岸之間、在全球華人之間架起一座溝通與了解的心橋。

  (本文節自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劉曼軍在征文頒獎儀式上的主題發言)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1年11月28日   第 03 版)
(責任編輯:陳興來)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