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法制晚报》记者从教育部相关部门了解,并走访清华、北大、人大、北外、二外等外国留学生较集中的院校发现,除了外国学生长久青睐的汉语外,让人意外的是,中国艺术、中医等颇具中国特色的专业竟最受“金发碧眼”的洋学生们热捧。 |
老师感言
激发洋学生的兴趣最重要
中国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机会很多,但他们不一定会学。而外国留学生在云南学习中国文化,往往属于就读高校设置的选修或者必修课程。据了解,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都为留学生分别开设了中国书法、绘画、剪纸、太极、成语的课程。另外还开设了中国概况,介绍中国地貌、人口、经济发展状况等国情的课程。
据记者调查,不是所有的留学生都愿意学习中国文化,也不是所有的留学生都是出于喜爱的目的来学习这些课程。留学生中有的除了受父母要求和影响选择学习中国文化外,也有的留学生只是因为喜欢听故事从而选择成语课程来学习中国文化的,还有的留学生是出于未来回国方便就业的目的,即考虑以后做老师时多一门教课技能来学习的。
大多数留学生一开始都出于好奇,但他们实际学习的时间都不长,多数就学习一个学期,三到四个月。
就学习深入程度来看,有的留学生有畏难情绪,会放弃。也有的留学生表示,只要老师教学方式多样,能举办各种活动,他们会更长时间地学习中国文化。受访的留学生中,也不乏只要时间充裕、经济负担不重,以及保证未来学习和工作压力不大的情况下,愿意选择克服困难和坚持学习中国文化之人。
昆明理工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专门教授学生太极的王老师告诉记者:“教授太极我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每次教授留学生学习中国太极之时,我总会向学生传授阴阳调和、虚实相间的道理。从太极中,我的学生不仅能学到锻炼身体的本领,还能从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打太极时,人的跟腱一定不能太紧,不然做出来的动作无法放松。做人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老是紧追着领导不放,那么领导还会怀疑你别有用心。”
王老师从小就学习中国武术,获过不少奖项,也曾在美国教授美国人学习太极,在中国也向巴基斯坦官员展示过太极拳。
在云南长期教授古琴的贺红刚老师表示,喜欢上中国古传统文化的外国学生不算少,他就教授过两个来自泰国、自行找上门来的学生和一些其他国家,如日本,法国的学生。
贺老师说:“外国学生因为对中国文化理解程度不深,学习古琴的程度相较中国学生而言要差一些。那两个泰国学生学习三五首曲子就没有再来学习了,而有个来自日本的学生跟我学了十来首曲子,可能因为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更为相近。而我教过的中国学生有跟我学了二三十首曲子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依靠曲子学习多少的数量来判定学习程度。”
从贺老师的话语中,记者还听出“随缘”的味道,贺老师认为:“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留学生,我教授古琴的方法没有任何区别。我希望传授的是通过中国古典音乐来让大家寻觅知音,以琴会友,修身养性的道理。我也不主张刻意激发学生来学习,只是通过开设讲座、组织演出、举行聚会等多种方式来自然地吸引学生们参与。”
与高校中教授中国文化的老师不同,贺老师重视的是通过古典音乐美妙的声音来吸引他人,而非要求学生必须去学习中国文化到什么程度。
长期教授中国书法的张诚老师强调:“通过有意义的各种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比什么都重要。”
也许也只有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把学习中国文化的人们组织起来,中国文化才能得以长期广泛地传播。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也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去保护那些正在丧失“阵地”的传统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