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1月05日15:28 来源:人民网-《环球人物》 手机看新闻

当然我们这一代人也有优势,可以学习前人,又可以借鉴后来者。
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那时的我还没剪去长发,没有信用卡没有她,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可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汪峰作品《春天里》)
2009年,汪峰用自省式的回忆唱出了对生命的忧虑。他大胆地用喑哑而绝望的声音,营造出和万物复苏的春天的巨大反差,听起来充满了震撼,也充分体现了那时候“70后”一代人的心态,其中透出的难得的真诚和勇气,尤为让人感动。
环球人物杂志:《春天里》听起来比你之前的大部分作品,情绪都更饱满、激烈,这是你当时心态的反映吗?
汪峰:这首歌从表面看更生活更具体了,但从根基上说更理性和冷静。这首歌写了3天,当时想写一首回忆的歌,概括我的少年时代,写歌时想到这么多年的感受,过程很难熬,又不可能每个年代说一遍,最终写成了这个。
环球人物杂志:为什么想到写“信仰”和“老无所依”?
汪峰:那时世纪交替,人们的情绪整体不稳定,我当时心中也是充满了矛盾。 “信仰”和“老无所依”这两个主题,应该是我们这代人共同的思考和忧虑吧。这个作品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批判性更强。
环球人物杂志:这种批判性,是来源于你对生活更有体会了吗?
汪峰:当时生活状态很平静了,但平静才让作品更有爆发力。因为心能够沉下来了,不再浮躁。我们平时也会看到一些搞艺术的人,活跃在各个场所。我自认为人的精力和能量是有限的,如果分散了注意力,作品就会打折扣。我做不到这一点。没有演出的日子,就是在家写歌听歌、上网,生活变得更简单。
环球人物杂志:平静的生活会使创作不再有激情吗?
汪峰:外人看来,当你拥有了车子、房子和家以后,生活就不苦了,没有刺激点了,但在我看来,这是比较低级的创作者的心态。激情的燃烧点太浅薄了。难道只有苦难才能激发你创作?我非常敬佩约翰·列侬,他直到死之前发的唱片,仍是他整个音乐生涯中最激进、最有态度的。艺术创作最终考验的,是艺术家的人格力量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我该如何存在?(汪峰作品《存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