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1月05日15:28 来源:人民网-《环球人物》 手机看新闻

“我曾在许多的夜晚失眠,倒在城市梦幻的空间,倒在自我虚设的洞里,倒在疯狂的边缘失眠……”1997年,当摇滚歌手汪峰率领他的“鲍家街43号”乐队唱出《晚安北京》时,许多和他同时代,处在变革期,内心充满困惑、愤怒和向往的年轻人,都在歌里找到了共鸣。
生于1971年的汪峰,身上一直有着典型的“70后”标签——“愤青”。他的音乐、表达,似乎总能让人们从中找到生活的影子,找到那个时代的印痕,找到内心隐藏的情怀。
当年那个长发飘扬的摇滚青年,如今已剪去长发。靠在一家咖啡厅的沙发上,汪峰仰望天花板,闭目深思。回想自己的20岁到40岁,汪峰感慨道:“20岁的时候,什么烟都抽;30岁,只抽别人认为好的烟;到了40岁,就只抽自己认为好的烟……这就是我的变化。”
在随后的两个小时里,他和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回忆着他近10年来的音乐之路,也试图以此寻找“70后”这一代人的心理烙印。
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现实就像一把枷锁,把我捆住无法挣脱;这谜样的生活锋利如刀,一次次将我重伤;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汪峰作品《飞得更高》)
2004年,汪峰的歌曲《飞得更高》,让大众听到了一个成熟男人的心声,而不再是刚出道时,那个一无所有、呐喊的“愤青”。汪峰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觉得对世界的表述可以有很多方法,但最重要的,是要有生活。只有最质朴的东西,才最深入骨髓。
环球人物杂志:《飞得更高》激励了很多人,当时你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很意气风发吗?
汪峰:我从来没有想过创作是为了激励别人,这些歌都是给自己写的,激励自己会更好。任何一个好作品的创作初衷,不能有很强的目的性、功利性,否则写不出好作品。写这首歌的时候,我已经迈过了而立之年,但还没有成家,感情也不稳定。生活貌似平静,但其实也挺郁闷的。对于周边的环境和发生的很多事情,我依然觉得挺失望,各种情绪汇集,就写了这首歌。
环球人物杂志:歌词里说“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你“要的幸福”是什么?
汪峰:不同年龄理解的幸福是不一样的。20多岁时,有很多梦想,假想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像崔健那样,我的歌能让别人跟着唱,很多人会因为我的歌受到启发,觉得震撼,那简直是太牛的一件事儿了。那时候没钱,也不会想到奔驰什么的。30岁,突然觉得幸福就是能有一个完整的家,事业也满意。而到了现在,当我从北京到洛杉矶,下了飞机抽根烟,这对我来说就是幸福了。
环球人物杂志:那时你30多岁,还觉得生活“锋利如刀”?
汪峰:是的。那时我感觉自己更有棱角了,比原来更成熟。
环球人物杂志:棱角指什么?
汪峰:就是态度更鲜明,更明确,不犹豫,更会直接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我在事业上是一个非常追求完美的人,对许多认定的事情比较坚持,但我不认为这是顽固。
环球人物杂志:很多“70后”都觉得被岁月磨平了棱角,你为什么相反?
汪峰:的确,70年代出生的人,就是承上启下。70年代以前的人,经历了历史的痛苦和沉重,我们只经历了一点点,而80年代出生的人基本上没有经历,所以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最容易中庸。中庸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常态,但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就意味着灭亡。当时和我一起做摇滚的人,八九成都转了行,为什么?我觉得就是他们忘记了生活本身最质朴的东西,自己给自己设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如果中国很多创作者能突破自己在心态上的困境,好作品会比现在多得多。但我理解,在世俗生活当中,不被磨去棱角,就无法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