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親的訓練下,14歲的加藤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柔道運動員,之后又改練田徑,曾獲全國大賽第四名。但他的腰由於過度鍛煉而受傷,加藤隻好忍痛割愛,就此放棄了比賽。不過,跑步卻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現在,他仍堅持早上4點半起床,然后跑步1小時。他告訴記者:“跑步時大腦一片空白,但有時會突然冒出靈感。我是在跑一場名為‘人生’的馬拉鬆。”
但是,這個飛奔的陽光少年也經歷過一段極灰暗的時光,“曾經憎恨過社會,怨恨自己不能擁有別人享有的安寧。”加藤上中學時,家裡的經濟狀況急轉直下,為了貼補家用,他每天凌晨3點就出門送報,再騎車15公裡去上學,不管風雪還是勞累,他都沒有休息過一天,逃避過一天。為了讓父母全心去掙錢,念高二的他甚至獨自與向父親逼債的黑道談判。每次談判,他必被毒打,留下了好幾道永久的疤痕。但下一次,他還是會走進夢魘般的談判場,高中生加藤把自己看成一個能擔當的男人,沒有退縮的余地。
背負著如此多的重擔,有時甚至到了心力交瘁的邊緣,加藤排解壓力的渠道之一就是瘋狂學習,因為“念書比談判容易多了”。高中畢業,加藤考上了日本最好的東京大學。他將這歸功於父母對教育的重視,“雖然家裡窮,但我和弟弟妹妹都有書念。”他一直對父母抱有一顆感恩的心。走進大學后,他不想讓父母承擔高昂的學費,選擇了日本政府提供的公費留學項目,來到中國,來到北京大學。
“生活是有種延續性的。”加藤喜歡這麼說:“現在的每一點每一滴都能從過去找到影子,我感謝曾經的‘個人史’,成就了現在的加藤。”
“糾結”的人
現在的加藤在某種程度上從草根變成了精英,他擁有名校背景、高漲的人氣和有分量的話語權。
在中國,他在諸多媒體露面,寫專欄或接受採訪——就高鐵事故深思,就地溝油現象譴責,就中日摩擦發言。他擁有一大批“粉絲”,其中以大學生居多。“我最喜歡去高校講座,跟大學生交流,因為我們差不多是同齡人,有很多共同話題,我可以發問,也可以被他們反駁,我享受這種相互碰撞的感覺。”
有時,加藤更像是一位訓練有素的政治家:語氣雖不咄咄逼人,但表達觀點清晰有力。說到“堅定的立場”時,他會握緊拳頭﹔說“你看”時,會向記者攤開手掌。他曾經將奧巴馬稱為“同類人”,但當記者問他是不是正在為從政做准備時,他說:“這不是我唯一的方向,只是一種可能。雖然很多長輩都覺得我應該走政治這條路。”
在鎂光燈下頻頻亮相的加藤,稱自己“是個內向的人”。“我喜歡跑步、看書、旅游,這些都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活動。我喜歡自己獨處的狀態。”他最喜歡讀的是哲學書,尤其是古典哲學,比如柏拉圖的《理想國》。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