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解决不了“劫后综合征”
全法中国法律与经济协会副会长赵永升认为,这几年,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能明显感觉到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给法国社会带来的不安全感。特别是较高的失业率正改变大的社会环境,欧盟很多国家都是如此。
曾在美国和法国留学的赵永升认为,现在的留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有自身优势,但也有不足,那就是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总体上比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出来的留学生要差一些。他们从一个被完全保护的环境到一个几乎没人管的新环境,自顾不暇时会给不法分子找到可乘之机。他表示,物质条件好了以后,新一代中国留学生用的物品档次高了,很容易引起当地盗贼的注意。
因为遭劫,很多到欧洲的留学生会留下心理上的创伤。“劫后综合征”让他们很快搬到安全性好但房租也更贵的地段。住在伦敦西区的一名程姓女留学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她一年内被抢过两次,这给她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现在他走路时一旦发现身后有人,就会感到异常紧张。大多数在巴黎的女留学生甚至会选择少参加或不参加晚上聚会,即使参加也提前返回住所。
德国柏林大学生辅导中心专家凡尼塔·布劳恩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来中心求救的其他国家留学生很多,但中国学生来咨询的很少。她认为,这可能是中国学生爱讲面子,但这样会造成问题积累。布劳恩建议,中国留学生遇到问题不要一味“自己解决”,要敞开心扉与人交流,此外要多参加各种俱乐部,放松自己,加强与欧洲人交友的能力。布劳恩建议,中国留学生在寻找住处时,不要过于看重房租,而应考虑安全因素,最好是大学推荐的,这些房子大学都经过调查。在出行时,最好找个伙伴同行,特别是到火车站、公园等事故多发的场所。
德国媒体曾评论说,中国留学生过于内向的性格以及担心交友不慎使他们更喜欢“中式圈子”,难以融入当地人的圈子。中国留学生扎堆的现象,使一些人不愿或无法从外国同学那里了解更多当地的社会情况,这其中包括地区间安全差异、出行注意事项等,这往往为日后遭遇不测埋下伏笔。
留学生安全成领事保护新课题
留学生海外安全正成为中国领事保护的新课题。中国驻俄罗斯使馆教育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使馆每年秋季入学时都会组织留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每逢重大节日通过各学生会代表向学生传达安全方面的提醒信息。如果留学生权益受损害,使馆会第一时间派专人进行帮助。但他也提到:“现在的问题是留学生在受到侵害后害怕把事情闹大,经常选择默不作声,这在客观上增大了使馆保护留学生权益的难度。”
但有时中国留学生也不会选择沉默。 2010年5月16日上午,一名赴美仅两个月的中国女生在行经纽约皇后区法拉盛繁忙闹市时被一墨西哥裔男子拖入后巷强暴,并被金属管击打头部导致脑死亡,当时多名路人冷眼旁观,却不作任何反应,引起华人社区愤怒。
2008年3月16日,来巴黎攻读设计专业的中国留学生严明被刺身亡。由于对法国警方处理此案的方式强烈不满,在法数万中国留学生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组织集体签名来表示抗议。面对不尽如人意的治安环境,在法中国留学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互助活动,如各地学生联合会成立“应急与自救部”或应急小组。在中国驻法使馆教育处的支持和指导下,全法学联在贝桑松大学还组织了“应对突发事件演习及经验交流大会”。驻法使馆教育处公参朱小玉还提出,要提高学联的代表性,尽量与每一名留学生建立沟通渠道,减少学生的孤独感,做到安全教育全覆盖和长效性。
确保留学生海外安全也是很多国家非常重视的问题。比如,日本政府12年前专门成立“海外留学生安全对策协议会”,给到国外的日本留学生搜集“海外生命安全和危机管理”情报,提供安全忠告并制定学生应对危机的管理指南。日本国际教育中心还要求,学生在出国留学前必须接受该机构的指定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