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6日15: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麦当奴道(MacDonnell Road)
麦当奴道位于中环半山,西起花园道,东接坚尼地道。以第六任港督(1866年3月-1872年4月)麦当奴爵士的名命名。他在任职期间一个最大的成绩是应华人的要求成立“东华医院”,改善华人的医疗服务。
坚尼地道(Kennedy Road)
坚尼地道、坚尼地街、坚尼地台以及坚尼地城都因他而得名,坚尼地道的街名来自第七任港督(1872年4月-1877年3月)坚尼地爵士。这条街位于中环半山至湾仔。由于当时只有一条皇后大道,不能应付交通的需要,故此在半山开辟了这一条弯曲绕山脚走的坚尼地道。
坚尼地爵士上任时,因面对走私活动而实施封锁海港,他动工兴建大潭水塘和建设鹤咀、青洲和歌连臣角三座灯塔。他任内积极开辟土地,填筑了西区岸边土地。这片沿海的新填地称为坚尼地城。早期港岛北面海边的街道英文名多为“Praya”,中文称“海旁”,因此坚尼地城沿海的一路叫做为坚尼地城海旁。“praya”一字不是英语,而是葡萄牙语。
轩尼诗道(Hennessy Road)
轩尼诗道是以第八任总督(1877年4月-1882年3月)轩尼诗爵士命名的。轩尼诗道位于铜锣湾与湾仔,东面接连怡和街,西面连接庄士敦道,是在轩尼诗总督离任20年后(约1920年)才正式命名的。
宝云道(Bowen Road)
宝云道是纪念第九任港督(1883年3月-1885年12月)宝云爵士。他在任内铺设了一条输水管从大潭水塘经湾仔峡到半山滤水池,为了使工程顺利完成,需开辟一条小路从黄泥涌峡到中区半山,后来这小路扩展为一条马路,并以宝云来命名。
杨慕琦彭定康没留名纪念
德辅道中(Des Voeux Road Central)及德辅道西(Des Voeux Road West)
德辅道街道名是与第十任港督(1887年10月-1891年5月)德辅爵士有关。德辅道西以前原名叫“宝宁海旁西”,在1854至1859年间填海而成,是以第四任港督宝宁爵士命名的,因为是宝宁任内开始发展的填海计划,有宝灵海旁中西两部分。德辅上任时,他支援发展填海。当时大规模的填海计划是在中区,即干诺道中和干诺道西一带。当1904年工程完工时,为了纪念德辅的贡献,便将“宝灵海旁中”改名为“德辅道中”,而“宝灵海旁西”就改名为“德辅道西”。
弥敦道(Nathan Road)
弥敦爵士是香港第13任总督(1904年7月-1907年4月)。弥敦爵士是一位军人出身的内政官员,他十分重视香港的城市发展,在他主持下,港府制定了一个较完善的中区重建规划,同时亦开辟了九龙区的主要干道。1907年他任满离任,弥敦道(原名罗便臣道)因而得名。
卢吉道(Lugard Road)
“卢吉道”是以香港第14任总督(1907年7月-1912年3月)卢吉爵士命名。这条道路位于太平山顶,由缆车总站起,绕了一个半圈之后接上夏力道。卢吉道设计是只供行人使用,因路面颇为狭窄,中间有数段是悬空的栈道。沿途可以观赏维多利亚港风景,故以往香港八景中之“仙桥雾锁”和“飞桥夜瞰”,就是指这里所看的景致。
卢吉在任期间,曾向英国政府建议将山东的租借地威海卫交还与中国,以作为中国将新界永久割让予英国的交换条件,但最后却不了了之。卢吉爵士亦提出香港需要有一所大学的构想,终在1912年3月香港大学举行开幕礼,他以港督身份兼任香港大学校长。香港大学之“卢嘉楼”、“卢嘉舍”宿舍及山顶的卢吉道都以他的名字命名。湾仔有条街道叫卢押道(Luard Road)是以军队指挥官卢押(Luard)命名,与卢吉(Lugard)爵士无关,两条街名很容易混淆。
梅道(May Road)
其街名道名与第15任港督(1912年7月-1918年)梅含理爵士有关。梅道位于近山顶位置,并设有山顶缆车的分站,接旧山顶道和马己仙峡道。
卑利道(Peel Street)
此街道名与第18任港督(1930年5月-1935年5月)贝璐爵士有关。这条马路位于半山区,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由摩罗庙交加街(Mosque Junction)起,经一段楼梯而与皇后大道中相接。太平山顶还有一条贝璐道(Peel Rise)。
麦理浩径(MacLehose Trail)
以香港第25任港督(1971年11月-1982年5月)命名的。麦理浩径位于新界大帽山,全长100公里,以西贡北潭涌为起点,绕过万宜水库,由东向西横贯新界,以屯门为终点,共分为十段,需要数日才可全部走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