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6日15: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域多利道(Victoria Road)
域多利道在坚尼地城西面,接连卑路乍街沿海向西伸展至华富道与薄扶林道,该公路是在维多利亚女皇时期约1910年代建筑的郊外道路,初期叫“维多利亚庆典道”(Victoria Jubilee Road ),后来改为Victoria Road,但不知何故,中文却不叫“维多利亚道”,而译成了“域多利道”。
伊利近街(Elgin Street)
伊利近街在1861年建成,由荷李活道曲折而上坚道,老香港无人不识。是以伊利近伯爵1861年到香港而命名的,当年他指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以全权公使身份签署了“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把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划入英国统治。
英皇道(King's Road)
1880年到20世纪初,英商太古洋行开发东区,兴建船坞、糖厂及货仓等,才开山劈石发展沿岸道路网。到1904年香港电车公司成立,行车路线从坚尼地至筲箕湾,但早年的电车路,由铜锣湾沿英皇道往筲箕湾那一段是单轨的,亦只有一架电车来往。所以,当时从筲箕湾要搭电车到中环,如果错过了需苦苦等候电车回头。故此早年有“英雄被困筲箕湾”一句流行语。当时这条由铜锣湾向东走马路并未叫做“英皇道”,正式命名是1935年6月21日,是为纪念英皇佐治五世的。
香港于二次大战期间,曾沦陷在日军手中。日军将皇后大道中改称“中明治通”,英皇道则改为“丰国通”。
太子道(Prince Edward Road)
太子道位于九龙,西起大角咀,直伸至观塘道(彩虹邨),马路是纪念1922年访港的爱德华皇子而命名。初建成时叫宜华径(Edward Avenue),后改为“英皇子道”,战后再改中文名为“太子道”。 这个爱德华就是“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爱德华八世,1936年他把皇位让给其弟。
公主道(Princess Ms Margaret Road)
全名应是“玛嘉烈公主道”。她是英女皇伊利莎伯二世的妹妹,1966年访港主持“英国周”开幕典礼,当时港府把何文田区内的“楠路”改名纪念她。后来公主道扩建成为主要道路,玛嘉烈公主于2002年中风病逝。
干诺道(Connaught Road)
是纪念维多利亚女皇的第三个儿子干诺王子于1890年访港而命名,干诺道西在香港西营盘,由摩利臣街口起至西区石塘咀的山道口止,是贯通中西区最直的一条街道。干诺道中在上环,是从美利道街口起到上环摩利臣街口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