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从《万山红遍》只有七幅说起

2012年10月22日17:16    来源:海外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海外网电(陈忠琪)在人类历史上,一些非常简单、浅显、直白的道理,往往需要漫长岁月,付出惨重代价才能认知。远的如抱着璞玉四处兜售,因痴心不改甚至被砍断双脚的卞和,近的如五六十年代那个疯狂的岁月,外国的还有一个叫哥白尼的天文学家。

最搞笑的是那个到故宫偷东西的倒霉小偷,几件据说价值连城的宝物,到古玩城找见多识广的实战型专家兜售,连找几家都被贬得一钱不值,只好扔进垃圾箱,偷鸡不成反蚀去故宫价值不菲的门票钱。

当年那些亩产万斤,十万斤粮食的奇迹,在今天看来是如此悖离常识,可是绝大部分世代务农的数亿中国人居然都深信不疑,其中不乏伟人、泰斗、权威。尽管一亩地667平米,一平米如何容纳140多斤不是铁铸的粮食?

想起李可染先生的《万山红遍》。据可染先生夫人邹偑珠女士证实,可染先生六十年代获得朱砂一斤(或一公斤?)共作《万山红遍》七幅。分别流入何处均有明确去处。于是《万山红遍》应声而涨。该画只有七幅已成收藏界共识和定论。如果连这也不知道当然会被人嘲弄。谁要不自量贸然拿出来肯定会被视为傻子或骗子。

从法理或逻辑上讲,确定一件事的真伪,需在翔实而充分的证据基础上得出结论。现代科学的发展,使我们越来越拥有先进和充足的科学手段帮助我们识别真伪。笔者常惊讶于收藏市场波诡云谲,你死我活的真伪之争。艺术品创作只要从“意”变为“品”,即将思想或创意附着在一件有形物体上被人感知,当然会留下痕迹,性状会发生改变,真相或法律意义上的真相都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或生物学上的手段求得。笔者认为,单纯的真伪鉴定只是个技术活。比如字画,笔迹鉴定早已成为司法鉴定中的重要手段,它和DNA检测,指纹、血型、痕迹等科学检测的结论,可以完全否定声誉卓著的证人证言和论证严密的推理。国外早有人开发出相关软件,采集画家不同时期笔迹输入计算机和拟鉴定画作比对,瞬间即可确定真伪。人们常争议的机鉴目鉴,是个无需争论的伪命题。它们都是手段。如同法官断案,是只要证言还是只信证物?不是非此即彼。

(责任编辑:刘玮鸿)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