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09:50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在公园内,老人们悠闲地聊着天。
一位老人坐在公园长椅上,脚下摆着马扎儿,以备长椅坐满人后有地方可坐。
有些公园标识牌很少,不熟悉环境的老人很容易迷路。
万丰郊野公园是开放式的免费公园,园内的有些道路还通行机动车,老人过马路十分危险。
老人们组成合唱团,在公园里吹拉弹唱悠然自得。
明天是重阳节。日前,本报记者跟随几位老人,和着老人的节奏,前往超市、银行、医院感受老人出行。凭老年优待证,坐公交、逛公园免费,给老人带来了实惠;公交车让座、开设老年挂号窗口、配备老花镜……从政府出台惠老政策,到社会单位开展敬老服务,全社会的敬老意识越来越强。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真正以一个老人的步伐速度、视力水平、听力能力去感受老龄生活,就会发现关键地方没有礼让、重要的字儿太小、紧要的话小声了点儿……许多为老服务在细节上依然略显粗糙。
看病,挂号取药屡被年轻人“挤”
■地点:朝阳医院 ■时间:21日8时至9时 ■人物:王彦荣,75岁
早上8时30分,75岁的王彦荣慢慢走向朝阳医院挂号大厅的8号窗口。因为有高血压,平时运动较少,老人步速很慢。一位中年妇女抢在王大妈之前,紧走两步排到了前头。
周日的早晨,挂号的患者并不多。每个窗口前都只有四五个人排队。8号窗口的玻璃上,贴着一大张纸,上面提示“老弱残患者优先”。按照要求,老人凭本人身份证和医保卡,就可以在这里优先挂号。
8号窗口前也排了5个人,其中有3个人最多只有40岁,一位年轻人大约只有20多岁。排队十多分钟,大家无一人意识到,自己排队所在窗口是老人优先窗口,更没有人留意到自己身后站着一位略微伛偻的拄拐老人。
“挂号还要交现金吗?”王大妈客气地问。朝阳医院作为试点单位,取消药品加成、挂号费、诊疗费,设立了医事服务费,可以直接走医保报销。
“两元。”工作人员没有抬头,麻利地撕下了一张42元的医事服务费专用收据。隔着玻璃,老人又再问了一遍,才听清需要自付2元费用。
从排队到挂完号,十多分钟时间里,其他患者没有礼让老人先挂号,窗口里面的工作人员也都没有进行提示。
王彦荣挂的是中医号。来到7楼,护士将她分到了702朱大夫病室等候。仅仅过了三四分钟,医生诊完上一个病人,就轮到了叫王彦荣的号。因为和记者聊着天,老人没有听见叫自己的名字,里面刚出来的患者帮着喊了一声,这才听见叫号的王彦荣赶紧抱着包进入门诊室。
开完药,医生很耐心地问老人还有什么要求。王彦荣想了一秒钟:“再给我量量血压吧?”
“好嘞,没问题!”年轻的医生爽快答应道,随后拿过水银血压计。“高压160,低压65……血管硬化严重。”他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您多久没有量了?得注意点了。”
王彦荣没有太当回事,说已经习惯高压高、低压低的老毛病。医生赶紧告诉她,这样的状况很不好,随后嘱咐道:“多量量血压,要是总这样,您还是赶紧到心血管科再做一次全面的检查,重新开药。”当老人表示自己过敏体质,只能服用两种药物时,医生稍微大声再次叮嘱:“要及时再去检查一次,可以重新开药的。”
“现在就医环境总的来说,还是很好的。医生也很负责。”下楼的时候,王彦荣心情挺好。
拿药品单划价交钱、领取药单、取药,王彦荣又排了3次队。这次,记者没有发现三项服务中设有老年人优先窗口。
划价交钱处,牛黄降压片一共126元,王彦荣自付部分只有12.6元。她掏出12.5元后,怎么也没有找到1角零钱,再找1元零钱,半分钟后还是没有找到。排在老人身后的一名中年妇女有点不耐烦地挤了上来。记者连忙掏出1元钱交给老人。
找回一张5角纸币、4个一角的钢镚,和医保卡、取药单一起放在药品单上,递了出来。后面的患者已经挤到窗前,老人赶忙把一堆东西划拉到墙角,打开手中的文件袋,手忙脚乱地开始收拾。
“老了,脑子特别容易乱。”离开柜台,老人不好意思地说,“要是不仔细一件件收好,回头就忘记放哪儿了,还特容易弄丢。”
取药前,大家都需要先取一个取药单,然后照着指定的取药窗口去取药。蹒跚着走到取药单柜台,王彦荣再次被一个穿着豹纹衣服的年轻女子抢了先,收拾单子时候又被挤到了紧贴着护栏的一边。
“收拾东西慢,大家等着容易着急。”老人没有奢望在专门的老人柜台办事,也没有提出加宽柜台的想法,倒是显得特别宽容,“中国人多,都不容易,被挤一下也很正常。”
上午9时30分,王彦荣顺利取到药。“挺快的。”老人显得很满意,“我一般是每月15、16日来取下一个月的药,平时人多,得花两个小时。”如果要看门诊、化验,花的时间就更长了,“楼上楼下要走好几趟,不像今天上下一次就完事了。”
记者翻开一楼服务台的“意见本”,里面绝大多数是老年患者的留言,其中“简易门诊”“综合门诊”随处可见。一位退休老干部在留言中说,好多老人年高体弱、行走不便,开药看病需要楼上楼下跑,“实在难以支撑”,希望能恢复“综合科”功能。另几位老人则在意见本上提出,老人的慢性病变化不大,通常只是照单抓药,却要和其他门诊一起排队几个小时,希望能恢复以前设立的“简易门诊”,让老人有“绿色通道”快速取药。
去银行,怕上厕所不敢喝水
■地点:工商银行广安门分理处 ■时间:19日上午10时 ■人物:张先生夫妇,78岁
家住白菜湾附近的张先生,每月15日前后要去趟银行领自己和老伴儿的工资,顺道交电话费、水电费等。“这几年,银行的服务越来越好,无论哪家银行,一进门就有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主动过来帮忙。”
张先生在纸上画了张简单的地图。围着他家的小区周边,距离最近的是一处工商银行,步行十多分钟;稍微远点是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步行15分钟;最远的是一处北京银行,步行需要20分钟以上。
19日11时许,在工商银行广安门分理处门外,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走上台阶。看到一位女工作人员站在大厅里,张先生迎过去,笑呵呵地说:“麻烦您,我想取钱。您帮着拿个号。”工作人员点点头,快步走到门口的领号机前,按了一个按钮,拿着打印的号牌递过来。
“工行的人多,尤其是每月15号左右,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来取工资,工作人员可以帮我代填一些单据。”张先生跟记者小声说,“字太小,我们看不清楚;格子太小,我们也写不了那么小的字。”不过,这次因为是从工资卡取钱,张先生没有必要填单子。排队等候了大约15分钟后,他取到了500元现金。排队中,工作人员和其他顾客,都没有提出老人优先。
不过,代填单子的服务有时候也跟不上趟。“上次人太多,这些工作人员都忙不过来了。我想让他们帮着填个存款的单子,一个女工作人员让我等会儿,结果轮到我办业务了也没帮我填,估计是给忘了。”老人说,“以后我再来,都自己带着老花镜,尽量不给他们添麻烦。”其实,在银行的填单柜台上,也有老花眼镜,但张先生有次看见上面都是手指纹后,就再不愿意用银行的眼镜了。
张先生说起了自己总结的小经验:“取钱存钱,尽量不要月中去。交电话费、水电费尽量不去工行,省得排队。但是也有一些银行,交电话费要求只能刷卡,不能去柜台办理。还有类似浦发银行,必须带着身份证和银行卡才能排队领号。”
不过,张先生道出的另一个经验让记者感到意外,“我们去银行排队,渴了别喝水。附近找不到厕所。”
记者在银行看到,排队的老年人大多坐在等候椅上,专注地盯着窗口,有时候等得实在不耐烦了,就蹭到窗口旁张望一下。有些年轻人在等候时会到饮水机那边接点水喝,但始终没有一个老人喝水。
“年纪大了,就容易想上厕所,银行附近还没有公厕,如果中途回家再折回来,号就过期作废了。所以,我们来办业务,从来不敢喝水。”张先生告诉记者。据记者了解,目前本市多数银行没有向客户开放的厕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