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江苏仪征:

城乡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试点
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3】

2012年09月17日15:04    来源:海外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尊重民意:农民得到最大实惠
 
听民声、顺民意,始终把保障农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在推进试点工作中,仪征一直遵循的原则,也是仪征试点工作最大的特色。
 
仪征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蒋林介绍:“挂钩试点工作之所以在仪征取得了显著成效,关键就在于我们坚持把的农民的意愿放在第一位,在推进过程中,充分听取村民组织和群众意见,不搞强拆强建,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在取得相关土地所有权的同意后,与其签订搬迁协议,切实维护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在刘集镇六巷项目区内,刘集国土所所长贡长斌指着一大片农田中孤零零的两栋小楼说:“这两户人家楼盖的时间都不长,一来是舍不得拆,二来不愿意搬离自家的老宅基地。我们尊重他们的选择,不强拆强建。”
 
事实上,仪征项目区内农民搬迁的积极性都很高,甚至有许多非项目区的农民,都愿意到集中居住区建房居住。百寿村支部书记陈义林介绍:“现在搞挂钩,宣传这一块根本基本不用费多少劲,今年以来主动报名到集中居住区建房的农户已经有70多户。”归根结底,这还是因为农民看到了项目实施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方面,在项目实施前,仪征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乡镇总体规划调整,对农村宅基地利用情况现状进行了充分调研和摸底,科学、合理的确定了项目区、拆旧区和建新区的位置及规模,新建区大多选址在集镇附近或交通道路旁边,出行便利、设施完善,居住在新区的农民生活环境可以极大改善。
 
另一方面,在推进过程中,为保证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仪征对项目区搬迁农户给予资金补助,并套了相关的奖励政策。补助资金加政策激励金加在一起,可占到建房成本的40%。正如刘集镇百寿村项目区的农户陈先勇对记者说的:“我家的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末建的,显得有些破旧了,一直有建新房的想法,当时政府补助我10万元钱,自己只掏了15万元,就在集中区拥有了一栋崭新的两层小楼房”。
 
项目施工中,当地还尽可能招用所在地农民,让农民在项目实施阶段就通过投工、投劳取得收益。集中居住区的建设和房子的装修,也为本地从事建筑行业的水电工、瓦工、木工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一些农民的收入与以前比提高了2-3倍。
 
对项目区腾出的耕地,实行规模经营,实现了土地效益最大化,也为搬迁后的村民带来稳定的收益。土地流转后,新招引设立的工厂给农民就地就业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农民就业收入。
 
农民搬迁后,最大的担心是失去了宅基地。为了解除农民们的后顾之忧,项目完成后,依法做好土地权属调整,及时办理确权、登记发证,让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吃下“定心丸”。(海外网9月17日电)
 
(责任编辑:张东伟、安鑫)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