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体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杨受安老师说,他现在还能葆有这样的基本功,要感谢长达八年的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和本科的学习。
那时候,我们的共和国还是一个少年。少年杨受安和一群怀揣着当画家梦想的学子,在长江边的山城重庆,踏进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艺术殿堂。在他们求学时,雷打不动的技法训练,却是教学基础课的重中之重。一门基础课不及格,甚至就有被学院劝退的可能。
在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杨受安学文化、长身体,参加各种校内外的活动,但大多的时候是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附中及本科一二年级,基础课占的比重都很大。就像学戏进科班练唱念做打等基本功一样,美术学院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十分明确: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形体的方法,掌握造型的技能,为新中国培养的德才兼备的美术家打好基本功。
关于绘画基本功,在这里有必要多说几句。武断地认为画明暗素描即基本功训练的看法,未免挂一漏万,失之偏颇。创作出各种优秀的非写实作品的画家,并非不具备绘画基本功。在笔者看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画种,不同的风格流派,都有自己的基本功和训练方法。
所谓的通用的基本功是不存在的。本文论及的仅仅是杨受安老师或与他类似的基本功技法。每位称得上美术家的精湛技法,只能为他自己所独有才具有价值。
几十年来,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让杨受安老师拥有了自己的技法宝库。他画素描、画油画、粉画、水彩画、色粉笔画;他画写生,搞主题创作,从事教学工作……扎扎实实,炉火纯青的“基本功” 使他受益终生。
从20世纪60年代他的毕业创作油画《一年辛苦又落空》开始,70年代、80年代到90年代,直到新世纪,他创作的油画作品有:《长征路上的毛泽东和贺自珍》、《四个喇嘛》、《浓妆》、《卓玛》、《女人体》、《坐着的女人体》等。 同期,他还画了大量的素描人像写生, 如:《女青年像》、《男学生像》、《戴帽藏女》、《素描人体一》及《素描人体四》等;水粉画、色粉笔画《女教师肖像》、《盛装藏女》、《苗女》、《山花》等。
即使在“文革”时期, 他也没有“逍遥”,创作了许多宣传画:《为世界和平而奋斗—邓小平在联合国发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从小锻炼身体好》、《天上人间》等等。这些作品的创作,让他在无法自由创作的桎梏中保持了良好的竞技状态。
新时期以来,杨受安老师更是精神焕发,好作品不断涌现。这些作品,描绘了不同的人物形像:有讴歌老一辈革命家的群像《烽火岁月》,有人物肖像《川剧演员》、《韩衍》、《女学生》等。值得称道的是,杨受安老师不仅对画中人物的形像有着细腻刻画,还无不同人物设计了极为符合其性格、职业、阅历的姿势动态。
《烽火岁月》截取四位老一辈革命家在战争年代于战场相聚的瞬间。他们站在烽火硝烟之中,充满必胜的信念。朱德略向左侧的敦实的身躯,正好符合他沉着稳健的指挥员形象;邓小平几乎是正面而立的姿势,微微抬起的下颌,与他深谋远虑的睿智形象是如此贴切;刘伯承居于朱德、邓小平身后,气定神宁,大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淡定和勇气;画面最左边的彭德怀身体动态倾斜度最大,这既是构图的需要,更是表现彭德怀耿直无畏形象的需要。
杨受安老师的这些处理,正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认为的那样,画人像第一要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动态。好的人物形像若姿势动态不妥,即便是生动活泼的最美的人物形像,但若与其动态不相适应,亦失去了它的价值。毫无疑问,姿势动态的要求比起形像本身来,要求画家进行更多的思考,画像的姿势动态必须通过画家的智慧去精心分析设计。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受安老师对绘画构成要素、表现技法的有效掌控及合理运用。不论是光线、色彩、笔触、肌理,富有表现力的线条,还是人体动态,人物表情、心理的刻画??这一切一切都在不断唤起观众无限的审美体验。
这时,技法已经升华为一种绘画语言。从这一层面上看,绘画技法难道不也是一种精神?技法本身不也传达了一种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