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走近林毅夫:学者与官员角色转换带来何样体验【5】

2012年06月24日11:45    来源:中央电视台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在世行的讨论中,有一些人认为这个只是一个短暂的危机,而林毅夫则指出它的影响会非常深远,因为很多学者的研究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出现了金融危机,一般是三个季度,最长到七个季度。但是这一场危机跟过去的危机在本质上是有差异的。而且在危机之前有将近7、8年的时间,在国际经济一片繁荣。而繁荣的背后有很多泡沫的成份。 

现在泡沫破灭了,需求突然下降,产能过剩,过去这种情形发生在一个国家,可以靠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靠外需拉动来度过危机。而这次是发达国家同时产生这种现象,这是全球的现象,这就决定了这场危机的的影响会持久而深远。

事实证明,这场金融危机也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严寒,并且蔓延到了世界经济的各个角落。2009年,针对于严重的金融危机,林毅夫提出了自己的解决设想——新马歇尔计划。他提出,由美国、欧元区、日本和中国这样的“高储蓄国”和石油出口国应该在未来5年中向低收入国家投资2万亿美元,主要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的“瓶颈”项目和绿色经济。来帮助世界经济恢复。

林毅夫认为,除了必要的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之外,还必须有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启动需求,启动投资,利用积极财产政策来解决经济增长过程当中的这种瓶颈的问题。但是这项建议并没有在政界和学术界引起广泛的反响,甚至还有人之初,这项计划过于理想主义。

令林毅夫比较高兴的是,经过这些年四年,越来越多人赞成这个看法。国际上有不少学者做同样的呼吁,也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在推动。最近提出的南南银行,或者是金砖四国的银行,就想动员更多的资金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同时作为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作为解决国际金融危机的出路的看法,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林毅夫也相信,这个计划总有一天会实现。

林毅夫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传奇人物,27岁时,他瞒着家人,孤身一人游过两千多米的台湾海峡,寻求经邦济世的人生理想;改革开放后,他放弃留在国外工作的机会,成为第一位学成归国的留美经济学博士。2010年,林毅夫当选为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中国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学者。从泅渡海峡,留学归国,再到履职世行,林毅夫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着经济学家的理想和追求。

33年前,27岁的林毅夫离开了父母,离开了正怀有第二个孩子的妻子陈云英和三岁的孩子,在没有与家人告别的情况下,泅渡海峡,只身来到大陆。他成为世界银行副行长,成为中国离诺贝尔奖最近的经济学家。然而,30多年来,他始终未能再回到台湾。

1979年,林毅夫刚来到大陆,他站在都江堰的悬崖峭壁上,看着江水浩荡的游过,那已经是流了2300多年的水。2300多年做的事到今天还在惠及四川平原上面的百姓,这对林毅夫有很大的触动,他觉得每个人,应该在有可能的时候做同样的追求。

对于未来,林毅夫还有很多的计划和想法,教学和著书,是他现在最想专心做好的事。

在世行这几年,林毅夫想了很多,也看了很多,现在他希望希望能够有时间把这些想法好好整理出来,他的《结构经济学》已经在今年年初出版,与此同时,9月份就要开学,所以自己也应该把课备好。

四年前,林老师赴任林行长,四年后,林行长回归林老师,林毅夫完成了一个轮回。在这段身份转换中,林毅夫的理想和目标始终没变。他的思考,他的经历,他传奇般的人生实际上在书写着八个字:经世济民,家国情怀。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学家的原点,同样也是经济的原点。经济发展,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更多地占有资源,不是为了对抗和博弈,不是为了造就漂亮的统计数据,而是为了提升社会整体福祉,为更多的人创造更幸福的生活。一个经济学家需要有良知才能称其为优秀,一个经济体也需要有担当才能称其为杰出。(主编:庄严 编导:张硕 摄像:毛云李 陈艳波)

(责任编辑:张东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