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走近林毅夫:学者与官员角色转换带来何样体验【4】

2012年06月24日11:45    来源:中央电视台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事实上,2008年到2012年这四年,并不是林毅夫与世界银行的第一段缘分。早在林毅夫在美国博士后毕业时,世界银行就曾经向他抛来了橄榄枝。20多年前,林毅夫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时,就有一个能去世界银行工作的机会,但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正进行的如火如荼,林毅夫认为自己回到国内来可以更直接的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贡献。在芝加哥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大部分的知识仅仅只是从书面上得来的,回到国内参与改革开放的政策研究、理论研究、实践调查,也能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经过这20多年,国家的改革开放取得很大的成绩,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林毅夫参与了当时不少政策的讨论、研究,以及制定的过程。他认为自己积累的这些经验能够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他们的问题。 

20多年后,去世界银行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林毅夫在任内的四年里走访了很多发展中国家,他到世界银行的第一个星期就到非州国家去访问了南非、卢旺达和埃塞俄比亚。他到非洲国家去了一共14次,是到非州去最多的经济学家之一。

如果把非洲发展中国家作为一面镜子,反看这个中国的发展路径,林毅夫最深刻的映像就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所有贫困的人追求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希望有一个比较好的未来。他们都希望他们的子女可以生活的比他们更好,他们也都希望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林毅夫小时候在台湾接触到的人是这样,1979年他到大陆来我所接触的人也是这样。作为世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不管是到非洲还是到南洋,到中洋,到拉丁美洲,他所接触到的贫穷的人都有共同的追求。

作为世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觉得自己有相当大的责任感,当他看到那些贫穷的孩子的时候,内心里就有一种冲动,他觉得中国曾经也贫穷过,而我们是幸运的。所以也想帮助他们,希望他们也能成为幸运的人。

虽然林毅夫抱着改变贫穷的理想去世界银行上任,然而, 就在他2008年6月上任之后,世界经济却经历了一系列的风云突变。石油危机、粮食危机,特别是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让这个来自中国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备受考验,也让林毅夫的研究与世界经济的走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这一道道考验,让世界认识了一个敢于发出自己不同声音的中国经济学家。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宣布破产,这也拉开全球的股市崩盘的序幕。当时的世界银行,对这场金融危机也展开了讨论。这一次,林毅夫提出了与许多经济学家不同的看法。

(责任编辑:张东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