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中国龙 腾云驭气向未来【4】

2011年12月30日09:42    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划龙舟(陶瓷·清末明初)

 

“转型”

龙如何成了现代图腾

在巧妙地化用“龙”的形象来完成对中国的某种评价之前,西方作者其实应该和中国人一起,追溯一下“中国龙”的来历,这个问题即使在中国从事专门研究的学者群体中,也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答案。原因很简单:没有人见过这种神奇的生物。因此,一旦寻根问底的热情被激发之后,人们很快会发现自己已经陷入学者们想象的迷雾。

相对而言,中国龙的传统造型会容易辨认得多。大同小异的鹿角、马鬃、猪鼻、蛇身、鱼鳞、鹰爪,皇城屋檐下的龙和农村年画上的龙,只是在刻画的精细程度上有别。从功能上说,中国结束帝制之前,龙只是皇室尊荣和神秘的象征;对于民间的草根阶层而言,龙以神的姿态俯视众生,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自然伟力的人格化,这也是兴云布雨的中国龙在传说中总是居于江河湖海的原因。

和西方对dragon残暴的想象不同,中国龙拥有神力但绝非人类的天敌和掠夺者,在古老的故事里,它曾经有一次为了消除仰慕者叶公无缘识荆的遗憾而亲临凡间,结果吓坏了这位谦谦君子,于是留下了“叶公好龙”的成语。这样的题材显然更像一部喜剧电影,而不是如《火龙帝国》式的好莱坞制作。

现代中国人自诩为“龙的传人”——“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这首歌,你可以在中国内地的任何大城小镇听到,可以在香港澳门听到,可以在台湾听到,也可以在欧美国家的唐人街听到。但无论是西方作者还是中国民众,可能都没有意识到,龙和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如此深入人心地联系在一起,虽然与传统文化颇有渊源,却更应被视为龙在近百年间的一次“现代转型”。

20世纪30年代末,中国诗人闻一多在日军侵华的魔影中,随清华大学师生一路南迁至昆明,1942年,他在那里发表了一篇题为《从人首蛇身像谈到龙与图腾》的论文,闻一多被暗杀后,朱自清整理其遗著,将之与其它相关文章合成一篇,成为《伏羲考》。在《伏羲考》中,闻一多一改此前将龙的原型看作苍龙星的想法,转而提出了“龙图腾说”:“它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寻找图腾,是为给中华民族找一个共同的源头。龙是“每个中国人的象征”,这既是中国学者的经典表述,也是中国民众的天生认同。在其背后,苦难深重的历史是助推这一现代想象得以确立的最终背景;龙,其无所不在无所不至的包容力,即使潜伏却又不失庞大的伟力——似乎容易让人联想起《周易》“乾”卦中“潜龙勿用”的意象——为现代中国人的自尊自强提供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象征物。

当西方作者将龙视为“中国威胁”的绝妙隐喻时,他们并没有发现:中国龙的现代版本,恰恰是在被威胁和被屠戮时发生的一次文化抵抗,或者说,它不得不浴火重生为一条新的龙。

 

(责编:陈兴来)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