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美國波士頓大學的聯合培養博士,他是北京保險行業協會北京健康保險信息平台建設項目專家顧問…… |
他是美國波士頓大學的聯合培養博士,他是北京保險行業協會北京健康保險信息平台建設項目專家顧問……如今,他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風險管理與精算專業的一名講師。在被問到對海外學子有什麼希望時,謝遠濤說:“希望更多海歸回國,為祖國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既然有召喚,我當回國!”4年前,作為“聯合培養博士生”,謝遠濤通過國家公派留學項目來到美國波士頓大學,開始了他的留學生涯。導師為他制定了兩年博士后研究計劃,他向著這個目標努力著。然而,當他發現身邊的人不了解中國的現狀,一次次誤解中國時,謝遠濤回國的想法愈發強烈。在他猶豫的時候,一通來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王穩院長的電話,堅定了他的想法。“王穩院長親自打來電話,這讓我非常感動。我沒什麼遠大的夢想,只是覺得國家給了我很多,我理應為國家做些事情。”謝遠濤說。
吃螃蟹式探索
2009年謝遠濤來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成為保險學院統計與精算學系的一名講師。這是該系招收風險管理與精算專業學生的第一年。作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謝遠濤壓力很大。3年來,他給本科生開設過6門新課,同時也為碩士生和博士生各開設過1門課程。談到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棘手問題,謝遠濤將“備課”推向首位。“特別是第一年,沒有任何經驗,有太多的教學方法需要我去探索。”
談到國內外教育的差異性,謝遠濤快速地答道:“國內教育重技術,國外教育重應用。”初到美國的時候,他發現原本在國內被強調多次的模型推導過程,到國外后並沒有被經常提及。國外更看重能否靈活地應用這些模型。這也引發了謝遠濤對於學術研究的一些思考。因此,在回國教學中,他更多地將一些實務的分析方法帶入課堂,努力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思考和感悟。
學生叫我“濤哥”
在國內,謝遠濤是一名巴基斯坦留學研究生的導師。談及留學生的教學,謝遠濤用“合作”兩個字進行概括。“我們經常會交流彼此對於學術的一些心得,推薦一些書籍,他也會給我講很多他們對中國的看法。”對於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的差異,謝遠濤認為主要在語言和思維方式方面。特別在思維方式上,比如邏輯分析,中國學生會非常細致地分析推導的過程,留學生則常常思考結果的直觀和合理性。他堅信,隻要用心,所有的障礙都會慢慢消失。“現在走在校園裡,遇到學生跟我打招呼,叫我‘濤哥’的時候,心中會很溫暖。”謝遠濤笑著說。
將感恩埋在心裡,將理想付諸行動。謝遠濤告訴記者:“雖不言‘滴水之恩,涌泉相報’,但作為最平凡的兒女,希望能盡綿薄之力,奉獻在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