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11月22日電 大公報昨日發表文章談及如何在“一國兩制”前提下處理好“三種關系”,全文如下:
中共十八大雖然已結束,但當中所體現的中共治國理政新思路,值得各方認真思考研究。對於香港市民來說,胡錦濤在工作報告中有關香港問題的闡述,不僅體現了與以往不同的表述,更反映了中共對香港問題的深層憂慮。香港各界需要深思的是,應如何正確理解中央對港方針政策的“根本宗旨”,以及處理好“一國兩制”下的“三種關系”。而當中重中之重在於,如何將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這層關系有機結合,不致因有所偏廢,而損害香港的發展前景。
“一國”原則遭忽視 中央憂慮
十八大工作報告中涉及港澳的內容,實際上是自十六大以來最多的一次。在長達四百多字的篇幅裡,廣受關注的內容是:中央政府對香港實行的各項方針政策,根本宗旨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准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必須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維護中央權力和保障特區高度自治權、發揮祖國內地堅強後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競爭力有機結合起來,任何時候都不能偏廢。
這就是會後被稱作中央對香港工作的“一個根本宗旨”與“三種關系”。盡管香港社會對此有各種不同的解讀,但大多輿論都認為,強調“根本宗旨”與“三種關系”,體現了中央對香港問題的高度關注,甚至是深深的憂慮。這種憂慮在於,“一國兩制”的憲政關系無法在香港社會中形成廣泛而有效的統一認識,並導致所謂的“分離思想”與抗拒“一國”意識的出現。
要准確把握中共在十八大中體現的對港工作思路,必須要明白中央對香港當前問題的憂慮。而說到底,香港問題的根源在於“堅持一國原則”與“尊重兩制差異”之間的矛盾。而國家領導人過去歷次談及香港事務時,也始終將如何妥善處理此種關系視作第一大要務。
在香港,有人認為內地制度不是民主制度,自己無法認同,認為世界上隻有“一國一制”,香港不可能跟隨內地的一套﹔有人認為“一國兩制”至多隻能是經濟上強調一國,政治上必須強調“兩制”﹔更有人認為“一國”是一個需要重新構建的國家,不是已經有的國家﹔甚至還有人認為如果不能改變內地的制度,那麼“香港”離家出走也未嘗不可﹔直到最近一、兩年,有人更公然抬出所謂的“城邦論”、“獨立論”,試圖將香港變成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
顯然,這些觀點看法的出現,皆源於對“一國兩制”的錯誤理解。“一國兩制”方針的基本含義,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體堅持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回歸祖國後設立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別行政區,繼續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依照香港特區基本法實行高度自治。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要全面准確地貫徹執行這一方針。
“兩制”差異被放大 影響穩定
二零零七年,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香港回歸十周年慶典時指出的,“一國兩制”是完整概念。“一國”是“兩制”的前提,沒有“一國”就沒有“兩制”。“一國”和“兩制”,不能相互割裂,更不能相互對立。“一國”就是要維護中央依法享有的權力,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安全。“兩制”就是要保障香港特區依法享有的高度自治權,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依法施政。隻有把以上兩個方面都落到實處,“一國兩制”的優越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給香港同胞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
香港市民享有高度自治,保持原有生活方式不變,這絕不能以犧牲“一國”為代價。如果有人認為隻有強調“兩制”、極力淡化“一國”才是香港的“長遠出路”,這無疑是極其錯誤更是危險的。如果說當前香港所遇的種種“兩地矛盾”問題,是源於對“一國兩制”的錯誤理解,那麼要令香港獲得長遠的繁榮穩定、健康發展,就隻能在確保“一國兩制”方針獲得正確貫徹中實現。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過分強調“一國”而忽視“兩制”差異,也並不是正確的做法。香港擁有自身的因歷史地域因素形成的特徵,這正是香港保持活力與高度競爭力的原因,如果“兩制”特色消失,香港也將無法成為一個獨特而令人向往的城市。但相比之下,當前更大的問題還在於,模糊“一國”強化“兩制”不斷成為一種政治抗爭方向,甚至成為影響內地的藉口。如此發展趨勢,焉能令中央放心?
准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必須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維護中央權力和保障特區高度自治權、發揮祖國內地堅強後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競爭力有機結合起來,任何時候都不能偏廢。十八大報告的這番闡述,實際上是為未來“一國兩制”的落實,指出一種制度平衡的可操作方式,有利於香港的長期發展利益,值得香港各界認真分析研究。
(責任編輯:劉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