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藏傳佛教是藏族傳統文化的基礎,對中國西藏的政治、經濟、教育、生活與習俗諸方面,均有深刻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就是通過寺廟產生的。 |
西藏寺廟特點
1、寺廟要進行很多宗教活動,而修習經論仍是一項主要活動。一座寺廟,類似一所佛教大學。哲蚌寺內有教學、教儀、教務、雜務四大部分,下設三所顯宗學院,一所密宗學院。這些經學院,藏語稱扎倉,隸屬於寺廟最高管理機構“機康”。扎倉建筑由經堂、佛殿和前院組成,並附設供應喇嘛飲食茶水的大灶房和辯論經典的辯經場。扎倉下面,設若干個康村,康村是寺廟的基層學經僧團,其建筑稱扎夏,由僧舍、廚房、小經堂、內院辨經場、各種庫房組成。建筑一般為回字形內院式,層高以三至四層居多,有的高達五至六層。寺廟一級的大殿,稱措欽,即大集會殿的意思,其形制與扎倉相同,機康均設在二層。哲蚌寺措欽大殿的經堂面積達2000余平方米,可容納萬余僧人誦經。
2、寺院除了修習經論之外,還要進行語言、文字、詩歌、醫藥、天文、歷算教育,寺廟壟斷了藏族社會的文化事業。甘肅拉卜楞寺的“丁科扎倉”,是專修天文的,“曼巴扎倉”,是修習醫藥的。西藏山南敏珠林寺,也是以修醫藥為主的。這些建筑與一般扎倉大同小異,其它如印刷、出版、佛像佛器制造亦控制在寺廟手中,許多寺廟擁有專門作坊,如四川德格寺廟裡設有很大的印經院。布達拉宮山下城堡裡建有兩座印經院和一座佛像佛器制造作坊。日喀則的納唐寺,為藏族地區三大印經院之一,裡面珍藏有納唐版大藏經一套和豐富的藏文印版。薩迦寺藏有印版二千余塊,大經堂內擁有佛教經典、歷史、醫藥、哲學、戲劇、詩歌、歷算、名人傳記等史籍上萬部。有些寺廟,如拉卜楞寺還設有類似圖書館的藏經樓。
3、很多寺廟帶有行政職能的性質。西藏寺廟有獨立的經濟,佔有庄園,一座寺廟也就是一個經濟實體。哲蚌寺佔有庄園185個,耕地面積5.1萬余畝,牧場300處以上,農、牧奴兩萬余人。全藏的40%的耕地歸寺廟所有。這樣,寺廟除了參加地方政權之外,還要統治本寺的轄地。如扎什倫布寺的班禪“拉章”負責管理班禪轄區二十一個宗、六個卡、十余萬農奴。班禪“拉章”,有行政權和司法權。“拉章”建筑在措欽大殿的后面,高四層,內設“益倉”、桑加列空和各庄園管理機關。班禪日光宮位於建筑的最高處,內有臥室、經堂、佛殿和輔助用房。昌都強巴林寺的帕巴拉呼圖克圖“拉章”,管轄五十八個屬寺和五個宗、7600余戶屬民。哲蚌寺的噶丹頗章也屬於這類性質的建筑,因此,寺廟中的“拉章”建筑十分重要,隨著活佛地位的不同,權限也不一樣。但即便是地位較低的“拉章”也有管轄自己封地屬民的職能。
西藏寺院,就是根據上述各類建筑進行布置的,一般以措欽、扎倉為組合中心,建筑群布局靈活、自由。措欽大殿既是整個寺廟活動中心,也是建筑群藝術構圖中心。佛教的教義、戒律、思想,對建筑群的總體布局或殿堂內部設計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如殿堂內部通過帷幕、色彩的處理造成光怪陸離的神秘氣氛,殿堂內部一般都很幽暗,而佛像則十分光亮,以表現“舉世渾暗,唯有佛光”的思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