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9日09:01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全球逾4000萬學漢語的群體,其學習動機各不相同,起點高低不一,興趣千差萬別,需求多種多樣。要應對於此,關鍵在於開展具有特色的教學活動,避免教條,不能照搬國內的經驗或他人的經驗。美國亞特蘭大現代中文學校的叢勉爾老師,在十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把相聲、三句半、表演唱等藝術形式引入課堂,輔助教學,使這些生活在海外的華裔孩子學得開心,學得輕鬆,效果良好。而美國波特蘭大學孔子學院的劉美如、高琦二位老師則善於研究美國學生的喜好,不拘一格地把身邊一些和學生生活相關的事情帶進課堂,使這些中文零起點的學生在極短時間內取得了較大進步,教學效果也顯而易見。
這兩個事例有力地說明,老師的教學安排和課程設置是何等重要。《論語》有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個人要想把一件事做好,做出色,做完善,先要把工具准備好,作好充分准備。海外執教的老師要想開展豐富的課堂活動,也得先充實自己,訓練自己的多方面能力,挖掘自己的多方面才華。編個中國結、寫寫毛筆字、說段數來寶、唱幾句京劇……看似雕虫小技,但在實際工作中會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據了解,國家漢辦在每年選拔外派的漢語教師時,除漢語教學專業知識和經驗外,還注重考察報考者的綜合文化素養和才藝水平。選拔出的漢語教師在進行集中培訓時,中華才藝也是一項重要的學習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外派漢語教師有能力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
海外中文學校的老師則是另一種情況。海外華人中藏龍臥虎,中文學校的老師可以利用朋友、學生家長等資源,通過互聯網等渠道,學習掌握教學中會用到的一些才藝。不求精,但求會。俗話說“藝多不壓身”,多學些本事,開展起教學來就會從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