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說相聲 學中文——亞特蘭大中文學校上演中國傳統節目

2012年10月29日08:59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圖為胡光辰和何天樂同學正在表演相聲

在今年美國亞特蘭大現代中文學校的畢業典禮上,笑聲陣陣,大家正聚精會神地觀看七年級胡光辰和何天樂同學表演的相聲“中國人的‘吃’文化”。

生活在海外的孩子,常因中文那曲折的詞句和深奧的文化內涵而產生理解障礙。而孩子們最喜歡吃,“吃”字最能調動起他們的興奮點。有感於此,學生家長胡獻宇巧妙地把“吃”字引申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創作了這個相聲。

父母有一份普通的工作,叫“有碗飯吃”﹔上班工作輕鬆,經常上網逛一逛,叫“混飯吃”﹔不學新知識,叫“吃老本”﹔不努力工作,被老板炒了魷魚,叫“沒飯吃”了﹔拼命工作,身體肯定“吃不消”﹔從來不擔心被解雇,叫“吃皇糧”﹔嫉妒別人的好工作,叫“吃醋”。這一連串的“吃”字,都和爸爸媽媽的工作有關,也都是大人們常說的詞,收集到一起,孩子們聽了真好奇,一個“吃”字竟能形容那麼多的事情。

說完父母,再看看小朋友。在同學中人緣好,叫“吃得開”﹔聽不懂老師講的古詩,叫“吃不透”﹔中文發音聲調不對,就是對四聲“吃不准”﹔暑假回國,到處玩,到處吃,叫“吃香的喝辣的”。這些“吃”字說到了孩子們的心坎裡,所以理解起來很容易。

“如果說相聲,沒有人能聽懂,沒有人鼓掌,怎麼辦?那一定是吃飽了撐的慌。”光辰和天樂的這最后一句話把全場人都逗笑了。

這次相聲表演的成功,基於孩子們的精心練習。在班裡的預演,首先打消了演員的恐懼感,也把“吃”字滲透到班裡每個孩子的腦海裡﹔課后的反復練習,糾正發音和語調,使演員說出一口標准的京腔,加強了演出效果。這也是最好的學中文的過程。

我從多年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個經驗,反復背誦和大聲朗誦,不但能明顯改進學生的中文發音,而且能加強他們對中文的理解力。除了相聲,三句半、表演唱、識字歌、古詩背誦比賽……都曾被我搬進課堂,搬上舞台,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王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