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層·迎接十八大)
新華網濟南10月19日電(記者婁辰)棚戶區改造在許多人看來是“賠錢工程”、“花錢賺吆喝”,對經濟發展貢獻不多。然而,山東棗庄的實踐証明,棚戶區改造不僅有效帶動了城鎮居民就業,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而且有力地促進了城市轉型和城鎮化的順利推進。
棗庄市住建局副局長鄭李青介紹,實施棚戶區改造為勞動就業提供了廣闊空間。一方面,棚戶區改造帶動了房地產及相關聯行業就業,直接創造了建筑業從業人員的就業機會,特別是安排了大量棚戶區居民從事房屋拆除、生產運輸、環境衛生、安全保衛等就業崗位。另一方面,棚戶區改造提供了所在社區及配套設施建設和管理崗位,通過小區物業管理、設施設備運行維護來扶持社區服務業,吸納再就業人員。據測算,棚戶區改造每投資1億元,可直接提供2500個就業崗位。三年來棗庄市通過棚戶區改造累計創造的就業機會就多達45萬個。
針對當前棚戶區回遷居民中的零就業家庭,棗庄市為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需求的下崗失業人員至少提供一次合適的就業崗位,並通過政策扶持、崗位援助等多種形式,確保棚戶區中的零就業家庭實現雙就業。同時,在社區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在繼續做好社區保潔、保綠、保安等崗位開發的基礎上,有組織地開發社區配送、公益小飯桌等就業崗位﹔在公益性崗位使用上,也優先考慮棚改回遷居民家庭中的零就業家庭成員,使他們生活有保障。
棗庄市是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老工業城市,在計劃經濟時期堅持先生產、后生活,導致城市面貌相對落后,出現大量棚戶區,而且棚戶區量大面廣,約佔全省棚戶區總量的四成多。城市功能的不完善,嚴重影響了各類要素的集聚,城市經濟發展受到了影響。
在棚戶區改造中,棗庄市統籌考慮經濟發展的協調關系,統籌區域發展,將棚戶區改造與城市建設、發展文化旅游,發展服務業有機結合,推進城市資源優化整合。激活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讓城市成為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對規模較大的改造片區,融入商業、辦公、酒店、會展、文娛等要素,打造一批城市綜合體﹔對中等規模的改造片區,規劃建設專業化、特色化、地域化的市場,建設一批特色商業街區,全市規劃新建商業及公共服務設施420萬平方米。
實施棚戶區改造,不僅建設了大批回遷安置住宅,而且通過土地置換和整理,實現了旅游景區規劃、產業園區建設、“城中村”改造和土地開發升值的有機結合,大力優化產業和用地結構,同時促進了旅游、社區服務、資訊等服務業的發展。
同時,棚戶區集中連片的大規模改造,盤活了存量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使用價值,相應擴大了城市發展空間,增加了政府土地儲備預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