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7日10: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限行應給車主一定經濟補償
在受訪專家看來,靠限行來治堵,其效果多是“短期立竿見影,長期回歸起點”。
劉莘認為,限行之所以陷入這一怪圈,根本原因在於政府沒有承擔起自己的那部分責任,“長期隻讓老百姓做犧牲不公平”。
“北京地鐵有那麼快捷方便嗎?北京地鐵站旁邊有大片的停車場嗎?北京出租車有那麼方便、不會拒載嗎?北京周邊的衛星城可以上班居住都不進城嗎?”網民“Alan郝”提出,限行不是一定不可以,但限行之后,被限老百姓的出行需求怎麼滿足,這些都亟需政府解決。
“如果經過嚴格的調研、評估、聽証,必須要採用單雙號限行政策的話,要有經濟補償機制。”劉莘告訴記者,“比如,扣除本意是覆蓋全年的保險費、扣除一定的養路及車船使用稅費等。此外,必要的停車費、車輛閑置折舊費,也應考慮在內。如果這些都做細了,至少政策引發的震蕩會小一些。”
在趙杰看來,地鐵、公交、出租車等公共交通網的更科學建設也刻不容緩。
“無論開車還是乘公交車,人的出行需求必須滿足。如果單雙號限行了,政府就必須把替代性的出行方式安排好。”趙杰告訴記者,當前的問題是,開私家車有時成了一種無奈的選擇。
“根據我掌握的數字,有調研顯示,出行還是私家車最便捷,從速度上來看,開車是1的話,軌道交通是0.8,地面公交隻有0.5。如果不開私家車,政府對公交的補貼力度,就要加大,服務也要提升。未來的交通體系更加完善的話,應該是給大家乘坐各種交通工具的權利。”趙杰表示。
北京交通大學梁青槐教授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公交仍有很大上升空間。“發達國家的大城市,公交出行比率通常都在60%以上,我們現在平均才40%左右。”
今年8月出台的《北京市“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提出,到“十二五”末,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力爭達到50%,小客車出行比例控制在25%以下,自行車出行比例保持在18%左右。
楊宏山最后指出,從更長遠來看,政府應該盡到“合理規劃城區”的責任。“北京的城市結構是一個強中心、放射性的,外圍小區資源不足,決定了城市越中心密度越高,進出城的時候,放射性道路和城市相交的節點上,擁堵肯定成問題。”趙杰說。
楊宏山認為,未來政府要做的是合理規劃城市“分中心”,並配套好就業、醫療、教育等資源,保障功能齊全,避免老百姓“一有事就往城中心擠”。限行,也就不會再成為怨聲載道的詞兒。
本報北京10月16日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