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7日09:31 來源:《揚子晚報》 手機看新聞
4歲學會體諒父母辛勞
在關心尊重他人章節,《指南》要求4-5歲孩童知道父母的職業,能體會到父母為養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勞。
老師說:孩子都學過《我的好媽媽》
“我的好媽媽,下班回到家,勞動了一天多麼辛苦啊……”這是兒童歌曲《我的好媽媽》中的歌詞,南京一所幼兒園老師告訴記者,從托班起課程中穿插著“體會父母辛苦”的課程。“我們在小班還教孩子用珠子給媽媽做一串項鏈,讓孩子邊唱《我的好媽媽》邊把項鏈套到媽媽的脖子上,那次親子活動中,好幾個媽媽激動得流下了熱淚。”
家長說:真正體諒的太少
不過在父母看來,真正能體諒父母辛苦的孩子並不多。大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在4歲這個年齡段能清楚知道父母的職業,但並不能體諒辛苦,“不管我回來多累,兒子臨睡前總要纏著我講故事。不會因為媽媽今天上班太辛苦了,就自己看故事,不要你講了。”
不過採訪中,也有80后家長表示,孩子懂不懂事,關鍵還是家長日常的教育。
5歲學會說出家庭住址
《指南》認為孩子需要有初步的歸屬感。5歲要能說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縣(區)名稱,知道當地有代表性的物產或景觀。
老師說:省和市的概念孩子還分不清
南師大幼教發展中心康萍老師認為,大部分孩子能知道自己家小區的名字,但對於省、市這樣抽象的概念還搞不清楚,“很多孩子上了小學還會把南京市說成南京省,讓5歲的孩子分清省和市兩個抽象概念,有些為難他們了。”
家長說:小區的名字記得最清
家長們的觀點和老師不謀而合。孩子上中班的馬女士說,兒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就能說出小區的名字了,不過他總是把省份弄錯,或者干脆想不起來。對於南京有些景觀和物產,“他不會不明白景觀的意思,如果你問他南京有哪裡好玩的,他會告訴你石頭城公園、莫愁湖公園。”同樣是5歲,冬冬知道的更多些,“他知道中山陵、紫金山、棲霞山、玄武湖,每到周末我和他爸爸帶著他在外面轉。”
6歲學會接受不同意見
在社會篇的章節中,對孩子與社會交流的能力提出要求。6歲要學會傾聽和接受別人不同的意見﹔不欺負別人,也不允許別人欺負自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