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參謀逐點介紹金門敵軍目標的方位、性質、防護力和我軍准備打擊的手段。粟裕總是聚精會神地聽,一般不插話。偶爾會突然發問,提出幾個問題,如:不要講“估計”、“可能”,你能不能肯定回答,胡璉指揮部的確切位置就是這裡?能不能再准確一些,金門的補給被切斷以后,糧、彈究竟可維持3個月還是4個月?是不是認真計算過,我們到底集中多少火炮,才能對料羅灣實行有效封鎖?等等。
炮戰,炮戰,雙方以炮為劍,隔著大海過招格斗,自然,粟裕最關心的還是雙方大炮及炮彈的數量和質量。此時,金門擁有美式155毫米加農炮20門、155毫米榴彈炮96門、105毫米榴彈炮192門,共計308門。我軍105毫米以上榴彈炮223門、100毫米以上加農炮73門、100毫米海岸炮4門、130毫米海岸炮19門,共計319門。我方的優勢是在福建地區庫存炮彈甚多,共達89萬余發,敞開打,足夠打半年以上。但由於遠程火炮較少,中程火炮多,鋼筋混凝土工事很少,土木結構野戰工事多,在大口徑火炮和永備工事方面並不佔優。粟裕沉吟良久,用鉛筆尖狠狠地敲擊桌子幾下:下決心再調大炮去,從全國調,立即調,火炮數量不超出金門50%,這仗寧肯推遲……
粟大將在對台、對金用兵問題上,再次表現出超常的謹慎。
採訪中,許多總參老人都說:對台慎言用兵,不似粟總風格,又恰是他的風格。
中國共產黨人在短短三年內,能夠遍掃六合,靖定天下,將曾經不可搖撼的蔣“委員長”席卷而去,請出大陸,成因多多,從純軍事角度看,毛澤東的韜略籌謀是其一,擁有一大批頂尖拔萃的統兵將才是其二。
解放戰爭,是粟裕軍事才華大放光彩的時期,華東戰場無數次生死鏖戰,均是由他與陳毅悉心謀劃,具體組織實施的。
軍事,是粟裕的終身職業。他像許許多多的專家一樣,精於本行卻拙於其他。他不善言辭,從不夸耀自己的過去,也不允許別人吹捧自己,他把在華東三野時兩讓司令的美德保持了始終。因此,他在世時,是屬於位尊而並不顯赫的類型,直到他1984年辭世后,人們對他的贊譽歌頌才如潮而來,悲慟哀悼緬懷的真情,感人至深。人們紀念他敬重他,一是他的品格,二是他的指揮。他的品格高風亮節,他的指揮如詩如畫。
粟裕指揮作戰的特點是:不循常規,不拘一格,知險而進,險中求勝。他認為,隻要有超出一半勝率的六七分把握,這仗就可以打,就值得打。蘇中七戰七捷、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以至稍后的淮海大戰,莫不如是。當他摘取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之后,人們對他心悅誠服了,始知他走出的“險著”恰恰是事關全局的“妙著”。他求險,並非感情上的沖動和直覺上的魯莽,而是源於對敵我雙方實力的精確計算,源於對各種方案反復比較后擇取最佳的魄力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