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長”很快便覺察到了台灣本島的防御力量太弱且兵源有限,於是,飢不擇食、慌不擇路,把求助的眼神瞥向了日本,決計以重金招募日本炮灰。不久,一支兩萬余人的日本雇佣軍開赴台灣。日本人再次登臨台灣,雖不是重演50年前的鯨吞強佔,但用武士刀斬斷寶島與大陸的血脈卻如出一轍。
日本兵的頑強、凶悍、團隊精神和戰術精湛又是舉世聞名的,這使得粟裕在評估他們的戰斗力時,就不能用1=l,而隻能用l≒3的算式來計算:如果兩萬日本兵約等於6萬國民黨兵,那麼6+14=20,台灣擁有的國民黨守軍戰力應以相當20萬人來看待。如是,原擬8個軍參戰已不夠,粟裕對戰役決心第一次做了較大修改,計劃投入攻台的兵力增加到12個軍、50余萬人。1950年5月,四野發起海南戰役,殲敵3.3萬,拿下全國第二大島。但由於是無海空軍條件作戰,無法封鎖各港口和機場,致使薛岳率近7萬人撤逃台灣。此時此刻,“委員長”作出了在他的軍事生涯中也許是最為艱難但也最為果斷的決策:三天之內,將舟山12萬守軍悉數秘密撤出,集中一切兵力,確保台灣基地。
從現象上看,三島已喪其二,轄地僅存台澎金馬,但台灣兵力陡增1倍,達40萬人,成為一顆名副其實、難以一口咬碎的硬核桃。粟裕迅速向所部發出指示:敵人已集中40萬左右的陸軍及其海空軍全部守備台灣,未來對台作戰將更加激烈與殘酷,原定以4個軍為第一梯隊的准備已不夠強大,需增加至6個軍。這是他對戰役決心做第二次較大修改。6月末,情報又偵悉台灣正加緊補充部隊,估計其陸軍在我未來發動攻擊時可達50萬人,海空軍亦得到加強。粟裕再向軍委和毛澤東報告:我在數量上已無優勢,但隻要能登陸成功,且能於突入縱深后站穩腳跟,仍可完成預定任務。為了更有把握起見,如能從其他野戰軍中抽出3~4個軍作為第二梯隊或預備隊則更好。至此,粟裕三度修改戰役方案,計劃參戰兵力達16個軍以上。
問題是,增兵較易,增船太難。粟裕掐指一算,為確保戰役勝利必須在四五小時以內有第一梯隊15萬人左右登陸,並有相當數量的運送第二梯隊船隻,而現手中所有船隻僅夠裝運4個加強師,為第一梯隊所需的一半,征船造船買船又均需時間。別無良策,再思三思,下決心向軍委報告:攻擊台灣須進一步准備,此役關系重大,我們對攻台作戰如無絕對把握,則不應輕易發起攻擊,而寧願再推遲一些時間。
就在此時,朝鮮戰爭驟然爆發,粟裕絞盡腦汁幾易其稿的攻台方案隻好無限期束之高閣,老將軍臨海嗟嘆,將未能登陸台灣視為終生的憾事。
時隔八年,粟裕的一頭烏絲,已是黑白參半,他終於又等來了機會,再次編制對台灣實施打擊的作戰方案。雖然八年前的那一案如今派不上一星半點的用場,但畢竟這是對自己當年未能把勝利之旗幟插上那座島嶼的一種安慰和補償吧。
(責任編輯:俊馳、趙鳴飛)
232524|||L_17314240|||粟裕為何沒打台灣:蔣介石找了兩萬日本雇佣軍【2】|||2012年08月02日17:05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