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別讓“蘋果”牽著孩子走

袁 浩 

2012年05月02日09:04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閨女,香蕉用英語怎麼說?”“banana!”“蘋果呢?”“iPhone!”“那大蘋果呢?”“iPad!”……這個讓人忍俊不禁的段子,近半個月已在新浪微博被轉發兩萬多次。

正如電視之於“70后”,游戲機之於“80后”,網絡之於“90后”,“00后”則把風靡成人世界的“蘋果”、iPad當玩具。我們的身邊有多少“蘋果寶寶”、“iPad寶寶”?據記者上周走進南京兩所幼兒園、一所小學調查后發現:愛玩“iPhone”、iPad游戲的孩子超過一半。

記者在調查中同時發現,有些家長認為“玩游戲寓教於樂,開發智力,能讓孩子越玩越聰明。”所以默許孩子玩“iPhone”、iPad。更有一些家長自己就是“蘋果控”,他們甚至把iPad當作教學工具、益智工具陪孩子玩。這種現象實在令人堪憂。

不可否認,把家庭教育“搬”進iPad屏幕,希望以圖文並茂的動感形式,吸引孩子注意力,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其本意是好的。但我們千萬別忘了,孩子們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iPad的屏幕較小,對其視力等影響很大。同時網絡世界泥沙俱下,我們很難保証孩子不會瀏覽到一些不宜內容,或者上網成癮。更何況,教育手段的信息化,效果未必就比傳統方式好。

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曾連續5年跟蹤一批家庭,發現孩子用上電腦后,閱讀、計算能力反而下降。日本數字技術高度發達,IT業界也竭力推動教育電子化,教育界人士卻堅決反對。因為教育專家認為,過度依賴於一些高科技電子產品,會導致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退化。

因此筆者以為,過半兒童愛玩“蘋果”的現實,應當引起廣大家長的反思。家庭教育不僅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情感教育。如果我們真的愛孩子,就不要把過多的精力放在為其提供諸如“蘋果”之類的高科技物質財富上,而應該騰出更多的時間關心、理解孩子,與孩子進行心靈溝通。比如,多讓孩子親近大自然,多與孩子進行親情互動,多鼓勵孩子與伙伴游戲,讓孩子們在人和人、人與自然的互動中,不斷獲得知識、積累經驗,實現身心的全面發展。這恐怕才是最為重要的事情。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5月02日   第 05 版)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