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如果不”的無奈

2012年04月30日22:23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前幾天中國國內微博上出現了“如果不學××,我想做個××”這樣的句式,熱議個人所學專業和夢想之間的差距:如果不學新聞,我想做個理發師﹔如果不學生物,我想當個賽車手﹔如果不學MBA,我想做個糕點師……
 
據說這個“如果不”體在“80后”群體中引起的反應尤為強烈。因為有些人當年填報的高考志願好像和夢想沒什麼關系,似乎更多是為了達成父母心願、為了就業,或者為了技巧性地進入“對”的大學。那句豪邁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在現實中對很多人來說成了“走別人的路,讓自己吐槽去吧”。
 
我忍不住想,這個“如果不”句式在西方學生之間會不會引起共鳴?我猜不會。首先,歐美大學教育對學生的個人選擇十分重視,錄取時也極少有“調劑”、“服從分配”這樣的概念,但入學后申請轉專業比較容易。更重要的是,相比中國國內微博調查顯示近一半人填報志願時“從未仔細想過自己的喜好”或“遵循父母意見”,歐美學生往往更能用實際行動將夢想最大程度地照進現實。每年的校園開放日,很大程度上是十七八歲的小鬼同父母對各大學進行綜合考察的日子,他們不僅要了解學校教學水平、城市居住環境,還要仔細詢問每個專業的課程,甚至有些學生會查看往屆具體科目的考試試卷,以判斷教學方式是不是適合自己。
 
當然這並非說歐美學生都被夢想引路、生活浪漫如田園詩。他們也非常實際,北美學生尤其如此。記得一個美國朋友告訴我,她堅決拒絕了一個波蘭男孩的追求,因為那個男孩碩士畢業之后仍一心想成為英語界作家。“他足足有26歲了啊!而且英語根本不是他的母語!”我的朋友激動地揮動著胳膊以表達她的不可思議,“天呀,為什麼這些歐洲男孩都在為所謂的夢想閑晃?在美國,如果一個男孩子22歲還沒有具體人生規劃的話,根本沒有女孩會多看他一眼!”
 
但即便同是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找平衡,好像還是有點中西方差異。前一陣回國,堂哥和我討論他兒子長大后應該學什麼專業:醫生?律師?還是金融?聽到這經典的擇業“老三樣”,我反問小侄子他自己想長大后做什麼。堂哥說,“他哪裡知道?他才10歲啊!”我說:“對啊,這問題討論尚早,那麼難道從10歲就告訴他他以后就應該去做什麼嗎?”這種中國式家長的操心確實太早,想想看,社交媒體開發、地理認知學、生物數學、合成生物學等等都是10年前聞所未聞的科目,誰曉得10年后又是怎樣的形勢,難道家長真的有資格去引導孩子擇業嗎?
 
如果說歐美學生的思維模式是“夢想照進現實”,用“未來時”引導“現代時”的話,好像中國式家庭培育的模式是用家長“過去時”的經驗映射到孩子“未來時”的擇業觀上。那就無怪乎“現代時”裡就隻剩下“如果不”的無奈了。(張悅悅)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4月30日   第 08 版)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