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好萊塢著名導演卡梅隆與中國著名導演張藝謀見面,卡梅隆表示,希望與張藝謀合作,用自己的技術,讓張藝謀的電影更加完美。
卡梅隆與張藝謀,中美兩大導演的合作當然讓人期待。因為誰都知道這兩個人的實力非凡。卡梅隆的技術加上張藝謀的創意,拍出的3D電影會是什麼樣?真令人浮想聯翩。
華語3D電影不多,近期除了徐克的武俠電影《龍門飛甲》,其它的大多是隻有3D之名,水准不值一提。《阿凡達》、《泰坦尼克號》等3D電影在中國的成功搶灘,驗証了3D電影的勢不可擋。對於華語影壇和電影導演而言,面對3D來襲,究竟是選擇觀望還是適應潮流,已經成為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作為中國最出色的電影導演和領袖型人物,張藝謀等更不可能袖手旁觀。
3D是一種技術,但更是電影拍攝的一種潮流和理念。卡梅隆希望用自己的技術讓張藝謀的電影更完美,但要想實現這樣的完美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張藝謀的作品應該適合3D制作,能夠制造出3D效果。可我們翻開張藝謀導演的作品簿,《紅高粱》、《菊豆》、《我的父親母親》、《有話好好說》、《三槍拍案驚奇》、《山楂樹之戀》、《金陵十三釵》,從中似乎還找不出一部非常適合轉制成3D的作品。這似乎是一個不小的遺憾。
好技術一定要用對了地方才能凸顯出技術的優勢。縱觀好萊塢的3D影片,題材多為科幻、動畫、災難片之類,而這些題材恰恰都是我們國內導演的短板。我們的國產電影雖然已經有了長足進步,也學會了怎麼拍商業大片,但依然有不得不承認的缺憾。徐克能成為華語3D電影的相對成功者,與其對特技的追崇有很大關系。但對張藝謀而言,往往追求的是色彩的炫目和大開大合的場面,電影畫面感很強,也很有沖擊力,但仍停留在2D電影方面,3D電影所追求的除了色彩、畫面,最主要的是立體感,這就對導演在題材、人物、場景的選擇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3D時代,我們當然希望能看到張藝謀導演的3D電影作品,但不知道張導演做沒做好准備?卡梅隆的3D技術我們領略過了,張藝謀的導演能力我們也領略過了,但關鍵問題是,張藝謀能否找到一個合適的劇本,實現技術與故事的完美對接。很顯然,對張藝謀來說,這其實是一個新的挑戰。我們期待著。(關東客)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4月30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