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中西博弈,笑到最后的將是中國

2012年04月16日11: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不久前我們紀念了鄧小平南巡20周年。20年前是個什麼情況?1989年發生了天安門風波,1990年東歐劇變,1991年蘇聯解體。西方世界歡呼雀躍,我們內部悲觀者增多。但在這危機時刻,鄧小平看到的卻是中國的機遇和希望。他認為“國際大氣候”和“國內小氣候”決定了天安門風波“是一定要來的”,早來“對我們比較有利”。他告訴來訪外賓,對東歐亂象,西方“不要高興得太早,問題還復雜得很”。東歐劇變后,鄧小平說:“國內外形勢比我們預料的要好。”1991年蘇聯解體前夕,鄧小平說,現在世界發生大轉折,這是個機遇。

蘇聯解體才20天,他就開始南巡。在整個南巡中,他反復呼吁要“抓住時機,發展自己……我就擔心喪失機會”。他強調:“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中國隨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經濟迅猛發展,大多數百姓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轉眼間,中國人的住房自有率已超過所有發達國家,汽車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民族經歷過如此迅速的財富增長。
 
我自己感嘆的是,在那個充滿危機的年代,鄧小平看到了機遇和希望。今天中國的處境比當時不知好多少倍,但我們一些人卻被西方話語忽悠,越來越沒有自信,這實在說不過去。中國確實面臨許多挑戰,但我們取得的成績除以2,除以4,甚至除以6,都比採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國家要好,這是我過去20年走訪百國之后得出的簡單結論。
 
有些人總是認為,中國經濟改革進步很大,政治改革相對滯后。但即使在所謂“政治改革滯后”的情況下,我們都可以和別人競爭而勝出。這說明我們可以先肯定自己成功的制度因素,然后再探索和改進我們的制度,最終實現對西方模式的全面超越,就像今天的上海在越來越多方面超越紐約那樣。
 
有人看到“阿拉伯之春”,認為這代表了世界潮流。以我個人之見,這些國家幾乎都陷入混亂和動蕩,“阿拉伯之春”似乎正在變成“阿拉伯之冬”。有人看到台灣這次選舉相對太平,就認為中國大陸也要走這條路。其實台灣“民主”一路走來,經濟滑坡,社會分裂,今天的台灣很大程度上在靠大陸“輸血”。好在“台獨”的本錢已經輸光,台灣已經成為對中國大陸最依賴的經濟體之一,“台獨”意味著台灣經濟的崩潰。本來台灣還有人指望台灣“民主”可以成為照亮大陸的“燈塔”,結果沒想到這個“燈塔”卻照亮了台灣未來的選擇:順應歷史大勢,走向與大陸的統合。
 
這一切背后是民主原教旨主義的危機。這種原教旨主義基於三個假設:人是理性的,權利是絕對的,程序是萬能的(即治國不必靠人才,隻需選舉程序正確)。這三個假設今天看來一個也站不住腳。這種基因缺陷決定民主原教旨主義必然走衰。從希臘債務危機到美國金融危機也反映了這個趨勢。在西方模式全面走下坡的今天,我們一些人還是自信不起來,處處唯西方話語之馬首是瞻,這隻能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我看好中國的前景:隻要我們繼續走自己的路,抓住機遇,發展自己,不內斗,不折騰,再過十年左右,中國的經濟總量應該超過美國,屆時中國的中產階層(暫且採用一個對西方也完全適用的經濟標准,即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一套產權房)的人數,估計將是美國人口的兩倍。西方現在還不願意承認中國1949年革命的意義,不願意承認中國政治制度和中國模式,到那個時候,西方將不得不承認這一切,否則就無法解釋中國的成功,當然我們不必太在乎這種承認。中國今天握有一手好牌,我們應當更加自信,笑到最后的將是中國。
 
(作者:張維為 摘自2012年3月29日《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