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逸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是個歷時漫長的辯論題目,在中國社會轉型與國家建設的命題上,就有了國民素質與改革進程先后的次序之爭,也有了經常聽到的“等待條件成熟之后,再……”的句式。當高歌猛進的新媒體來到人間,等待成熟,無論是時機、設備、能力亦或者是更加寬泛的素質,也成為了某種本能的第一選擇:風險小,成本低,短期挑戰不高,看上去似乎不錯。
“等待成熟”確實不算什麼大錯,至少從理論上來說,這有點像公共政策制定中有關決策的完全理性模式:充分的時間,充分的信息,充分的評估,各種充分之后,得到完美政策。當然,所有這些完美,需要一個小小的假設:時間停止。世界的發展,會以“定格”的姿態,等待人們搞出完美決策。但無論是現實世界,還是網絡空間,暫停都只是種錯覺,哪怕帖子可以刪除,寫權限可以暫停,時間依然倔強地悄悄流逝,該發生的變化,不會因為還沒有找到有效對策,而停下腳步。
因此,如果過於強調等待成熟,或許就會在各種事件、沖突、挑戰面前,變成《等待戈多》的荒誕劇:都在等待,但想象中的戈多永遠都沒有來。這裡有個笑話:某人被洪水困在屋頂上,鄰居劃個澡盆路過要救他,某人說“我在等待上帝來救我”﹔再有個搜救快艇路過,他繼續說“我在等待上帝來救我”﹔最后是直升機,他仍然說“我在等待上帝來救我”。當然,洪水沒有停止上漲,他最后等來進入天堂的機會。見到上帝,他郁悶地問:“你怎麼不來救我?我在等你。”上帝回答:“我不是派澡盆、快艇和直升機去了麼?”這當然是個笑話,但同樣凸顯了等待成熟可能面臨的無奈。
比如,自1994年前后中國正式全面接入互聯網,中國大陸已有超過5億網民,如果“等待成熟”是要全體網民在心理、學識、認知等層面趨同,恐怕這是個讓上帝都無能為力的難題。新媒體出現后,固然有因為各種不成熟而導致的亂象,但其間也表現出以微博自淨能力為代表的、顯著趨向於成熟的趨勢。各種日趨激烈但理性程度呈現顯著增長的辯論,無論具體使用的話語體系如何,都是成熟的標志。這不是一句簡單的“等待成熟”作為萬金油就能無視和抹殺的。
今天對政策制定者的考驗,就是在速度與質量之間取得均衡。如果所有決策都是需要“等待成熟”,那麼就會出現美國某些民調機構所反映出的部分美國民意:無需挑選專業代表,隨機從黃頁裡抽取一批人來主政,或許都可能比“精挑細選”出來的“專業”政客更靠譜些。這無疑非常荒謬。
讓“等待成熟”作為萬金油的年代已經過去,現在是要求均衡行動的時候,穩中求進,顯然就是超越“等待成熟”的選項之一。行動起來之后,如何在速度與質量之間確保均衡,是新的考驗。但無論如何,《等待戈多》是個荒誕劇,無論是治理今天的中國還是更大的世界,都不可能從荒誕劇中找到有效藥方。▲(作者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