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06日10:50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今年清明,除去例行的祭掃,人們議論最多的是“死不起”,比如動輒幾萬元、幾十萬元1平方米的墓地價格,比如“活在北京、葬在河北”的無奈抱怨。說到底,這是人們固有的“入土為安、薄養厚葬”觀念在作祟,預設的前提就是必須要有一塊土地來讓親人長眠。在這種觀念的作用下,我們試著做一些假設——
假設公墓墓地價格很便宜,比如每平方米萬元以下,會怎樣?人們不過是把現在買1平方米墓地的錢,換成買5平方米、8平方米墓地,不會省下的。這些年墓地價格高企,主要集中在經營性墓地。市場的規律就是滿足需求,當支付能力不斷提高,“厚葬”的觀念就會隨之膨脹,“改善性”需求也會與時俱進,包括隨葬的紙冰箱、電視機,也換成了紙筆記本電腦、紙iphone4s等。所以,人們厚葬的需求無止境的,高漲的墓地價格反倒是一種遏制。
假設更多人為逝去的親人選擇墓地,比如每人1平方米,我們的土地資源能否承受呢?能做墓地的土地並不都是在荒山野嶺,並不都是在硬石深溝,往往是上好的平原,上好的良田,上好的丘陵。人們總希望墓園離城市不遠,總希望植被茂密,甚至溪水潺潺。試問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有多少土地能拿來滿足這樣的需求?自然,在市場價格的博弈下,超過房價的墓地價格,也就成了現實中最好的價值決定價格的范例。
假設人們改變“厚葬”的觀念,改變入土為安的傳統,比如在草坪下,在花壇裡,在樹根旁,在立式的骨灰廊、骨灰牆,在大海深處……安放親人的骨灰,還會需要一塊土地(不管是1平方米還是0.5平方米)嗎?還需要支付昂貴的墓地租賃費嗎?退一步講,現有的公益墓園,也是能夠讓逝者入土為安的,又不失體面、簡約和庄重。遺憾的是,更多的人還是要為逝者選擇墓葬。
從傳統的土葬到火化,我們經歷了與傳統觀念意識的不斷決裂。如今,我們依舊在掙扎著擺脫舊觀念的束縛。經歷過的人都清楚,親人的骨灰,只是象征性地留下了一小部分,安放在哪裡都不如安放在心裡。超越傳統或需要時間,但是社會整體的文明進步,一定會被表達成一個更為環保、更為朴素、更有情懷的形式。而不是一定要以冰冷的墓碑矗立、陰濕的墓穴承載、密集的墓群陳列,才顯得出對親人的尊敬和記懷,才算是對親人的厚遇。
所以,“死不起”只是表象,“厚葬”陋念才是問題的實質。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4月06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