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28日09:15 來源:《福建日報》 手機看新聞
![]() |
日前,台灣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回到家鄉福建,踏尋父親的足跡,前往永安文龍村復興堡。高孔廉1944年在永安出生,時隔68年再次踏上永安這片土地,他十分高興,對那些珍貴歷史遺跡和文物在自己的出生地得到妥善保護感到高興。
上世紀40年代初期,高孔廉的父親高子通是國民黨中央社永安縣的電訊工作人員。很難想象,在這樣一個山區小縣城,當年曾經同時聚集了國民黨中央直屬台灣黨部和國民黨福建省政府及國民黨福建省黨部。
1937年“7·7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1938年5月,戰火直逼福州,省會福州不斷遭日機轟炸,經國民黨行政院批准,國民黨福建省政府及國民黨福建省黨部於當年5月開始往永安遷移。據史料記載,省政府內遷永安的機關、學校、團體機構有100來個,城區人口由不足1萬,驟增至3萬。
而國民黨中央直屬台灣省黨部為何會選擇永安?原來,抗戰期間,台灣尚未光復仍屬日本殖民地。台灣的愛國人士於1941年在香港成立了台灣省黨部籌備處,流轉於廣東、江西一帶。1943年4月,籌備處升格為“國民黨中央直屬台灣黨部”,翁俊明為主任委員,謝東閔、林忠、丘念台、郭天乙等為委員,黨部設在漳州。同年11月,因城區辦公、住房格外緊張,“台灣黨部”遷往永安。至1945年10月抗戰勝利,“台灣黨部”在永安開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光復台灣的活動。
在永安,“台灣黨部”設在復興堡內。這是一座有著近300年歷史的古民居,坐落於城郊西南4公裡的文龍村,四面群山環抱,古朴方正。復興堡坐西朝東,正可以“東望”台灣。黨部要員都是台籍人士,光復台灣、歸返家園是大家共同的心願。他們以唐代詩人岑參的《逢入京使》題壁:“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一位執行委員的名字就叫丘念台(台灣著名愛國詩人丘逢甲之子)。
2009年,復興堡迎來了一對特殊的客人,台灣實踐大學校長謝孟雄,兒媳、原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林澄枝。復興堡是六十多年前謝孟雄的父親謝東閔曾經戰斗過的地方。謝東閔曾任台灣地區第六任副領導人,他也是台灣本省籍人士中第一位擔任此要職者。在1984年“卸任”后,謝東閔撰寫了一部回憶錄《歸返》,就記敘了“台灣黨部”在永安的活動情況,並特別記錄了他在復興堡創辦《台灣研究季刊》一事。
當年,謝東閔是國民黨中央直屬台灣省黨部的執委兼宣傳科長。台灣黨部創辦了一份《台灣研究季刊》,旨在“研究台灣各種問題,加強國人對台灣的認識,並供政府建設接收之參考”。創刊號上有《要加速光復台灣的工作》、《台灣建設之前瞻》等文章,《日寇佔領前的台灣》的作者即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之父連震東。謝東閔還在書中記錄到,因他懂日語,設於東坡(距堡3公裡)的美國新聞處邀他每天去監聽台灣的日語廣播,“我想這個工作對抗日復台的目標有益……答應幫忙。從此,我白天在黨部上班,夜晚到美國新聞處上班。”
台灣黨部在復興堡時期主要工作包括聯絡、培植台籍人士,收集日軍在台情報。同時還派員潛往上海、廈門、香港、廣州等淪陷區,發動台籍人士潛返台灣島內活動,規勸有民族意識的台灣同胞乘機反正,為光復台灣做了一定的前期准備。1945年抗戰勝利,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委會第十次會議決議:中央直屬台灣黨部改組為台灣省黨部。
這座300年的古堡見証了抗戰時期台籍志士輾轉來到大陸,為了台灣回歸祖國,數十年南北奔走呼號熱血抗戰的歷史。如今,古堡門楣上“復興堡”三字依然清晰。這個名字就是當年“台灣黨部”搬進時所取的,意為“光復台灣,振興中華”。 (記者 陳夢婕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