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2億“漢玉凳”假拍事件各方表態 四大疑點待解 

2012年02月01日15:15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當事各方回應網曝“2.2億元‘漢代玉凳’涉嫌假拍”事件

  拍賣公司承認天價玉器並未成交

  龍年伊始,熱得發燙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被潑上了一盆涼水——不少網民在百度、新浪等各大門戶網站紛紛發帖稱,2011年時以2.2億元成交、創下玉器拍賣紀錄的“漢代玉凳”是贗品,拍賣方涉嫌拍假,天價拍品背后難逃“洗錢”“騙貸”之嫌。

  新華社“中國網事”就此事採訪當事各方最新獲悉,由於藝術品鑒定本身存在巨大爭議所謂“漢代玉凳”的真假依舊是個謎團,但是拍賣方承認那件創下2.2億元拍賣記錄的玉器事實上並未最終成交。

  據記者調查,被網民廣泛質疑的“漢代玉凳”的拍賣方——“北京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官網顯示:該拍品全稱為“漢代青黃玉龍鳳紋梳妝台、坐凳(兩件)”﹔尺寸為“台127.3×47.8cm,坐凳45×45×32cm”﹔重量為“台重265.2斤,坐凳重72.2斤”﹔估價為“180000000元人民幣”。

  2011年1月9日,該拍品在“‘古玉雅集’古代玉器專場拍賣會”上,以1.8億元起拍,最終以2.2億元成交,創下新的玉器拍賣紀錄。

  然而,這樣一件“稀世珍寶”卻惹來不少網民的嘲笑,直指該拍品“造假不專業”。“醉眼梨花滿路”等網民說:“按照一般歷史常識,漢代古人是席地而坐的,當時還沒有發明凳子。這‘漢代玉凳’難道是‘穿越’而來?”

  還有不少網民分析,這可能是拍賣公司伙同委托人(賣家)、買受人(買家)聯手做的局。“天價拍品就是魚餌,抵押后從銀行套現。這裡面的潛規則多得是!”

  綜合網民的質疑,圍繞著“2.2億元‘漢代玉凳’涉嫌假拍”事實上存在4個疑點。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各方。

  (疑點一):“漢代玉凳”是否為贗品?

  “中嘉拍賣”高級顧問朱明講述了拍品鑒定過程:該拍品於2010年10月在河北征集到后,“中嘉拍賣”專程請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南泉老先生對此拍品進行實物上手目鑒,認定此拍品為“漢代”,並出具了鑒定証書。

  周南泉的鑒定証書顯示:“名稱:玉梳妝台與椅”“年代:漢”“質地:玉質”“專家鑒評:質晶瑩溫潤,有古雅的沁色和包漿……工藝精細巧,體紋生動神奇,造型罕見,有重要的收藏和研究價值。”

  然而,中國文物學會文物鑒定委員會副會長張寧認為:“漢代時人們是席地而坐,當時中國還沒有凳子的概念,這種凳子要到宋朝才有。”還有專家表示,從“漢代坐凳”的圖片上看,它屬於“高坐器具”,不符合漢代的禮制和貴族文化特點,也不符合當時的服飾要求,拍品可能是仿清代家具。

  對此,“中嘉拍賣”副總經理黃建軍這樣解釋:這件拍品的主件是梳妝台,坐凳僅為附件,梳妝台是陳設器而非實用器。“至於這件拍品的真偽,那是學術問題。用‘漢代人席地而坐’來判定當時絕沒有凳子,下此結論為時過早。”

  而張寧並不這麼認為:“很多贗品粗制濫造,明眼人一看便知,可一些拍賣公司所聘的假專家為牟利不惜指鹿為馬、顛倒黑白。即便一些真專家,由於拿老板的工資‘吃人嘴軟’,也違心做假鑒定,‘天價贗品’便肆無忌憚地流向市場。”

  (疑點二):“漢代玉凳”的天價如何出爐?

  據朱明介紹,送拍的委托人根據拍品玉料的重量與珍貴性、周南泉先生的鑒定証書和“中嘉拍賣”的建議,將起拍價定為1.8億元。“這件拍品,即便不是漢代的,而是現代的,它的價值也可能比起拍價要高。”

  黃建軍說,2010年1月9日,在北京昆侖飯店舉行的《古玉雅集》專場拍賣會上,經多次競價,366號競拍者最終以2.2億元的價格拍得此物。

  記者幾經周折獲得委托人和買受人與“中嘉拍賣”簽訂的合同。合同顯示,經委托人同意,該拍品的起拍價為1.8億元,而366號競拍者張某最終以2.2億元的價格與“中嘉拍賣”簽訂了買受協議,佣金比例為12%。

  (疑點三):拍品是否真正成交?

  針對網民關於“通過拍賣‘洗錢’‘騙貸’”等質疑,黃建軍回答,“漢代玉凳”最終實際並未成交。“拍賣現場,該拍品雖已落槌,但買受人並未當場付款,之后我們曾多次催促其付款,但直到現在也沒實際交割。買受人當時所繳納的3萬元保証金依然在拍賣公司,已作違約金處理,而拍品依然在委托人處。”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