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4年01月16日08:34|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安徽合肥回迁居民贾良琴抱着孩子在新居阳台上观看新房。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摄
2013年10月30日,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京煤集团工矿棚户区安置房的配套设施正在紧张施工。
新华社记者 张宇摄
② 容易改的多已完成
啃“硬骨头”要有创新
尽管棚户区改造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各地也逐渐趟出了一些可行的路子,不过,去年7月住建部在对《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进行政策解读时指出,尽管确定的5年改造目标较上一个5年有所减少,但完成这一目标任务仍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住建部指出,经过前几年的改造,容易改造的棚户区大多已经改造了,剩下的大部分是改造难度大的“硬骨头”。
困难更大、任务更重,“硬骨头”硬在哪里,要怎么才能啃得动?
首先,资金缺口是大问题,各地棚户区改造的资金缺口普遍较大。过去几年,棚户区改造资金筹措的基本做法是中央补一点、地方政府出一点、银行贷一点、市场筹一点、企业和居民拿一点。但是,今后要改造的棚户区多在中西部地区、独立工矿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和三线企业较集中的城市,多数位置偏远,商业开发价值低,实施改造很难实现资金就地平衡。加上建材、人工费用上涨较快,改造成本持续高企。当前,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的棚改,在地方财政收入减缓的形势下,正面临新的挑战。
“与之前的棚改相比,集中、成片的好地段的棚户区改造越来越少,资金平衡压力比较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房地产研究室副主任刘卫民对本报记者分析说,“新一轮棚改模式探索和创新已经是迫在眉睫,建议从三个方面做出探索:一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利用贴息或税费优惠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二是积极探索组建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并重点向城镇化过程中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倾斜;三是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棚户区改造模式,特别是项目资金的平衡机制。”
其次,拆迁仍然是普遍难题。有些棚户区位于城乡结合部,改造时涉及征地和农民安置,要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虽然绝大多数棚户区居民愿意并支持改造,但也有一些居民嫌楼房住得远不方便,有的认为拆迁补偿不合理,有的觉得住进楼房提高了生活成本不划算,还有一些居民趁机多要些利益,推高了改造成本,影响了改造进度。”张占斌说,深入交流后,我们便会发现棚户居民各有自己的辛酸事。在群众利益诉求不断多元化的今天,棚改工作要做得更细更实,才能把好事办好。
刘卫民指出,随着依法行政水平日益提高,棚户区的拆迁成本将有所提高,拆迁速度也将放缓,这对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棚改任务提出了更大挑战。
此外,在大规模推进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如何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确保困难群众住上放心房,都是需要审慎考量的。
![]() | ![]() |
(责编:夏丽娟)
棚户区,拆迁,安置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