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4年01月16日08:34|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话剧《龙须沟》剧照。龙须沟是北京有名的臭水沟,话剧《龙须沟》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对龙须沟的改造。
① 各地加速度
千万“龙须沟”成记忆
“夏天漏雨、冬天进风、如厕排队、白天点灯”……如果要问棚户区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印象,他们能用一组组排比句来告诉你在狭小、昏暗的房子里蜗居的糟糕体会,许多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换个大点的、环境好些的房子。而今,他们的梦想正在被加速度地实现。
在网上检索可发现,“速度”一词,近年来屡次被媒体用于形容各地棚户区改造的进展。
在南昌,去年短短几个月内,当地实施了青山南路、郭家庄、万寿宫、十字街、青山湖西岸等棚改项目,拆除500多万平方米的破旧危房。万寿宫街区,第一天150户签约交房,42天完成房屋征收工作;十字街片区,第一天就有800多户居民排起长队领取签约序号,当天签约303户,7天完成房屋征收70%,38天完成98%,创造了棚改的“南昌速度”。
在哈尔滨,在启动搬迁时,在全市范围内为桥头屯遴选了1600多套房屋,由于配套政策到位,创造了棚户区改造的“哈尔滨速度”。
在吉林,从2006年到2012年底,全省改造各类棚户区9435万平方米,使441万人受益,成为吉林的“棚改速度”。
这一串串速度被纷纷点赞的背后,是各地政府以棚户区改造为抓手,帮助群众解危解困、改善居住生活条件的努力。
当然,如果我们再把观察的时间放得更长一些的话,便可以看到一张正在不断全面加速的棚改“时间表”:
2004年,辽宁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省范围内的棚户区改造。之后,不少地区陆续跟进。
2005年,国家启动了东北三省煤矿棚户区的改造。
2008年四季度起,中央决定将各类棚户区改造纳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拉开了全国大规模推进实施城市和国有工矿、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危旧房)、国有垦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的大幕。
2008年至2012年,全国5年内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1260万户,占同期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100万套(户)开工量的40%;基本建成各类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750万套。
2013年,本届政府开门之初,便承诺了5年内再改造1000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的目标。在第一年的2013年,全国计划改造各类棚户区304万户,截至11月底,已开工323万户,占目标任务的106.2%。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到2020年,解决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的重大课题。
梳理这样的脉络,我们看到,中国的棚户区改造绝非一时的突发奇想,而是一以贯之的民生工程。
“这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工程。”在参观完辽宁抚顺市棚户区改造纪实展馆后,知名城市与区域规划专家爱德华·布莱克利在留言中这样评价。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的‘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棚户区问题是城乡二元和城市二元结构的突出症结所在之一,也是城镇化过程中可以达成共识、易于合力攻克的问题,理应成为城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行政学院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教授对本报记者分析说。
![]() | ![]() |
(责编:夏丽娟)
棚户区,拆迁,安置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