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22日08:20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摘要:美国政府使出浑身解数,对斯诺登穷追不舍的同时,并没有露出多少被人揭穿老底后的尴尬,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它如今居然还陶醉于扮演“网络攻击受害者”的角色不能自拔,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美方甚至继续“关注中国黑客攻击问题”。这大概就是强权无理与傲慢的真实写照。 |
加强自助互助应对眼前挑战
达到自主可控无疑还需要走很长的路,而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之前,我们在网络安全领域仍然可以大有作为。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副总工程师杜跃进认为,个人和企业可以通过“自助”和“互助”来应对网络安全挑战,一方面主动积极建立广泛联系渠道,及时准确了解各类漏洞和安全事件信息,第一时间采取应对行动;另一方面通过资源共享,提升漏洞分析、危害评估、措施评估等工作的效率,降低成本。政府方面则要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软硬件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的监管。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欲晓说,在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中,在软硬件的服务应用过程中,与国家利益安全相关联的跨境数据流动,一定要有法律作保障。境外企业向中国提供服务时,我们应该要求其在信息采集、应用、传播等方面保证是安全可信的。在市场监管方面,要加强安全防护监管。对数据流动的安全性、合法性要加强监管,对于信息服务提供商,不论是跨国巨头,还是什么其他性质的公司,都不能允许其随便滥用取得的数据。
自主可控固然重要,但在杜跃进看来,这只是实现网络安全的必要条件。他解释说,由于担心外国产品有我们未知的漏洞甚至存在后门,我们选择本国产品,但问题是国产的也可能漏洞百出。换句话说,从使用不可控的外国产品转到可控的国产豆腐渣产品,网络安全到底能够提高多少呢。因此,他提出,不仅要自主可控而且要安全,要大力提高本国信息产品的安全性。他建议学习外国同行比如微软的最佳实践,包括其方法论、标准体系,产品的检测工具,结合新的形势不断调整改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