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一个令中国疼痛刻骨的日子。虽然,那大地撕裂、家园破碎的黑色时刻,已过去五年。
五年间,我们感受的不只哀伤,更有坚强。一双双曾在废墟上颤抖的手擦干泪水,重建家园;一股股爱的潮水从四方奔涌而来,汇流成海。
重压催生精神,苦难锤炼品格。正是在突如其来的无情击打下,民族精神的燧石迸出火光,凝结成勇对一切挑战的强大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这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也是我们追寻梦想、直面挫折的内在支撑。
于是,2010年玉树地震,我们在相互扶助中坚强走过;正在经历的芦山之痛,我们奏响大爱无疆的恢弘交响。而未来,当如一位诗人所祈望的那样——一个被泪水浸泡过的中国,犹如被海浪浸渍过的峭壁坚崖;一个在灾难中凝聚力量的中国,将更加顽强地迈向世界舞台。
(一)抗击灾难,凝铸伟大精神
芦山县太平镇上空。几架直升机在S形峡谷中低空穿行,轰鸣声碰到峭壁反射回来,搅动了四周的浓雾、朔风。
航拍震区受灾情况、运送伤员和受困群众、空投救援物资……在能见度极低、气流紊乱、飞行空间狭窄的不利条件下,成空航空兵某团直升机大队第一时间赶赴芦山,冒着生命危险打开空中通道,实施救援。
“灾情就是命令。我们飞一次,老百姓生存的希望就大一分,再危险也要上!”大队长刘兵说,毫无畏惧。
这是多么熟悉的一幕——五年前,这支英勇的“空中之鹰”便奋战在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第一线,并获得了“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许多相似的场景一再上演,昭示着一种精神从迸发到高涨的接力——
五年前,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救援队伍心系汶川、千里驰援。“唐山十三义士”“农民救援队”“父子救援组”……一个个身影出现在废墟周围,奋力施救、连续作战,“我们都是汶川人”的口号叫响全国;
今天,200多名民兵、志愿者在汶川集结,带上满满的救援物品,火速挺进芦山。道路长时间拥堵,他们便肩挑手提,徒步120多公里送入震中。“要对得起别人对我们的帮助,把爱传下去。”
五年前,160名救援战士含泪唱起“生日快乐”歌,埋在废墟中56个小时后获救的女孩贾正娇缓缓睁开了眼睛。这是她最难忘的20岁生日。歌声中,饱含着真善美的动人情怀;
今天,一个女婴在援助芦山的野战手术车中呱呱落地,为避免她受凉生病,几位军医护士裹着大衣抱她入怀,用自己的体温整夜温暖着小生命。这样的“体温接力”,传递出爱和人性的光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