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张米亚等“大义教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
今天,高玉华等“最美教师”镇定而迅速地疏散学生,直到所有孩子平安撤离,才离开教室,成了孩子眼中真正的“守护神”。
五年前,“敬礼男孩”在担架上举起手臂,也举起了共和国少年的坚强与感恩,“可乐男孩”忍住伤痛提出要求,也发出了生命力的强韧呼唤;
今天,头缠绷带的小女孩绽放纯真笑容,不哭不闹,还劝慰别人:“我不哭,我很坚强”,芦山路边的孩童们高举纸板,“感谢亲人”的字迹温暖了一颗颗沉重的心……
苦难一次次袭向同胞,令每个中国人感同身受。在巨大变故面前,我们重温了对生命的尊重、对仁爱的理解,加深了对坚强的认同、对团结的渴望,并凝练成了植根传统、响应时代的伟大精神。
而令所有百姓动容的,是一个国家对人民的深爱与敬重——它写在汶川地震后举国降半旗志哀的记忆里,写在芦山地震后“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的殷殷嘱托中,写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的领导人背影上。
历史在演进,精神在传承。有了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百炼成钢,纵使灾难频仍,也无惧一切艰辛,敢于迎击一切挑战。
(二)重建家园,弘扬伟大精神
走进今天的汶川区域,仿佛置身于一幅赏心悦目的美好画卷——
各色鲜花装点下,映秀小镇春意盎然,一个集羌绣、藏香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产业园初露雏形。
安昌河畔,北川新城充满羌族风情,河水穿城流过,老人们在景观绿化带的长椅上晒着太阳。
阿坝理县桃坪新寨,一幢幢羌族传统民居挺立在绿树丛中。十几位羌族妇女在坝子里跳着锅庄舞,欢快的歌声四下飘荡……
“灾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今天,这些曾经被伤痛与泪水淹没的地方,已经被希望映亮。
2012年2月24日,四川省灾后重建宣告完成。540多万户、1200多万城乡居民住房修复或重建;20万失地农民异地安置,170多万受灾群众实现就业。由于走“恢复与发展相融合”的新型道路,四川灾后重建地区的生产生活水平已全面超过灾前。
又一个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
日本阪神大地震,重建之路历时10年;美国新奥尔良飓风灾害,6年仍有人无家可归。而中国,一场规模如此浩大、工程异常艰巨的重建,竟然只用了短短3年。
秘诀何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