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时代洪流中,阆中这座有着强烈文化自觉的小城,试图通过挖掘名人效应,牵头风水申遗,拍微电影等方式,探一条新路,尽快提高知名度,打造旅游文化品牌。或备受关注,或引发争议,阆中人探路不止。越来越,在全国有大量中小城市,在“自觉”中,依托文化进行探路,力图“自强”。阆中的文化景象,是中国的一个缩影。 |
阆中贡院见证了阆中的往日盛誉。
曾经的蜀道石板路已经不见了。
春节文化主题公园内的落下闳像。
制图 潘笑天
2012年,川北县级市阆中,两个人尤其忙。一个是副乡长,一个是乡村女教师。
戴彬的忙,有点突然。身为天宫乡副乡长,他上了一次江苏卫视《非常勿扰》,穿了件鸡心领毛衣,一夜为全国人熟知。然后,“一天接上百个电话”,不是相亲,而是问“荨麻疹偏方”。
乡村女教师的忙,一如既往。作为一个广告角色,她有时出现在央视,有时现身北京西站广告屏。阆中形象广告里,她的职责是教全国人民认字——“làng,阆,阆中。” 据说,全国95%的人不认识“阆”字。
无论是参加一档节目,还是教一个“阆”字的广告,2012年,在舆论热点中,阆中和阆中人备受关注。热,是这个城市的“状态”。忙,是这个城市的“签名”。热的,忙的,远不止副乡长和女教师。
2012年,十八大召开,强调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
这一年,在时代洪流中,阆中这座有着强烈文化自觉的小城,试图通过挖掘名人效应,牵头风水申遗,拍微电影等方式,探一条新路,尽快提高知名度,打造旅游文化品牌。
或备受关注,或引发争议,阆中人探路不止。
越来越,在全国有大量中小城市,在“自觉”中,依托文化进行探路,力图“自强”。阆中的文化景象,是中国的一个缩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