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攻坚: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十六大以来的10年,转方式,重质量,降成本,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
这10年,国家首次将节能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大亮点,就是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某种程度上,它们成为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这10年,为了把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层次的战略举措,国家把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并出台一系列加强环境保护的政策,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这10年,即使面临金融危机,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依然果断决策,力促产业结构升级,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从源头上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贡献。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任剑涛认为,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自觉认识到人类文明形态正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占领文明形态高地,将使中国在文明复兴以及发展模式转型上迈出一大步。
未来长路:
地方决策要适度增加公众参与度
这10年,中国社会的一大变化,是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
公众环保维权意识的抬头,是这10年中国发展最值得称道的现象之一。这对于某些仍然坚持旧思维的地方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迹象显示,人们在继续追逐经济富裕之余,对危害环境行为的容忍度开始降低,甚至变得敏感。
胡锦涛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曾做过这样的阐述:“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总书记的告诫具有现实意义。一段时期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多起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在唯GDP马首是瞻的一些地方尤为显著。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张小劲认为,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有些公众开始以相对浮躁甚至不无激烈的方式追求品质生活。如果地方政府决策时,适度增加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不仅可以减少社会治理难度,还可增加政策的支持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