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北海:文化名城“再崛起”【3】

本报记者  庞革平

2012年10月15日08:5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城市精神,推动跨越发展更大助力

“现在的北海,因为文化的挖掘和弘扬更具魅力,不再是传说中的小渔村,让我们这些外来客找到了安居乐业的自信。”从福建再次回到北海创业的李子福很是感慨。

在王小东看来,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精神的源头,它作为一个城市的“底色”,蕴含着城市的个性,“对外开放进程构成的历史文化,是北海人的精神富矿。”

北海人的精神文明,正是在加强开放文化的传承淬砺中不断提升。

2009年第一届评选“十大孝子(女)、十大孝媳(婿)” 等道德模范活动启动,全市共有7.5万多人次参与投票推选;2011年,第二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40名“师德模范”、“医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和“见义勇为模范”入选,成为公众的榜样……

见义勇为成为北海市民的共同选择。2009年,两名“粉仔”在街头抢夺香烟后逃跑,北海20余名市民接力追赶;2010年8月,渔轮厂职工农勇汉和小学教师的妻子郑文舟夫妇为营救一名溺水孩子双双遇难;2011年,一名货车司机在北海外沙海鲜岛码头连人带车滑落大海,3名并不相熟的北海人奋不顾身纵身入海展开接力营救;“海军哥”等人的救人事迹被中央、地方新闻单位和网络广为关注,“海军哥”成为北海这座城市的精神符号,在全国范围引起强烈反响……

覆盖面不断扩大的农家书屋、农村戏台,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目举行的专题演出,外地在北海商会开展的民间文化展演,几乎每季度举办的外地画家、艺术家作品展览……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展示着北海兼收并蓄的开放胸襟,激发着人们百川归海、干事创业的热情。

(责任编辑:赵鸣飞)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