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与父林长民合影(资料照片)
工作中的林徽因
第一部《中国建筑史》
林徽因喜欢在客厅西北角的窗前书桌上静静地写作,那时她总是用毛笔和毛边纸,字体娟秀,她的文学作品大都是在这里写成。
客厅的西头是书房,也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画图室。上个世纪30年代,正是一次次从这里出发,他们走向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测了2000多处古建遗存。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林徽因、梁思成和营造学社的同仁对我国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辽代的独乐寺、隋代的赵州桥、唐代的佛光寺等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建,开始为世人所知。
“我在这里最早看到他们使用丁字尺和三角板,甚至在他们旁边‘玩’过画这房子的‘平面图’。”女儿梁再冰回忆道。
去过很多次北总布胡同的关肇邺印象中,“在先生那朴素而高雅的书房里,经常可以听到梁、林对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论。从中国古建明间较次间面阔是好传统还是不好;西班牙阿尔汗伯拉离宫建筑的评价到新建苏联展览馆设计的得失等,无不涉及。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都有很充足精深的论据。也常有某一雕饰在敦煌某窟或云冈某窟、某一诗句出于何人之作等的争论而评比记忆力,等到查出正确结论,都一笑而罢。”
1937年,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逼近之时,他们不堪沦落日寇之手,操起行囊远赴深山老林,抢救祖国的建筑遗产。最后在四川南溪县李庄的乡下,夫妻双双病倒,却呕心沥血完成了中国人写成的第一部《中国建筑史》。
自此,他们再也没有回到北总布胡同住过。
人物小传
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中国建筑师、诗人、作家,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原名徽音,福建省闽侯人。1920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她的著述颇丰,其中代表作为小说《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语言优美,情节感人,一度流传甚广。主要著作有《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她曾帮助梁思成写成《中国建筑史》,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写成的自己国家的建筑史。新中国成立之初,她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本报记者 吴月辉文/图)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6-11-24 第15版 )